生活连线


观念意识转变 保险日趋流行

时间:2017-04-25 18:15:07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30多年前,商业保险市场刚起步,人们对保险不了解,不知其为何物,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待保险的观念已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购买,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保险作为个人及家庭保障理财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期声:市民:现在社会认知度提高很多了 普遍的大家都能接受了 无论是官方还是第三方渠道都可以购买到保险
市民:现在都保了 别人都拿到了 就相信了
市民:以前说它(保险)是骗人的 我觉得现在和银行差不多 现在有三大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银监会 他不会再让你利益受损的 保险公司也不是随随便便开的
现场:连线记者 田雨婷: 随着近几年大家观念的转变 保险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 很多人甚至把保险纳入生活的一部分 那险种呢 也不仅仅局限于寿险 车险 人身意外险 个性化的保险已经覆盖到了各个领域
同期声:市民:小孩的保险也买 大人的也好 我们全家都买了医疗险 生病有保障            
市民:我爸帮我买的 算是一种理财的方式 钱的话可以分篮子放            
市民:终身寿险 分红险 我本身有社保 除了社保之外 还能给我提供另一部分的 住院以后 还能给我报其他的部分
市民:我一年的话 大概花6千元 人身疾病 还有理财分红这一块 觉得小孩是家庭当中的希望之心 首先优先考虑这个小孩 再考虑这个大人 就我个人而言 应该会保疾病这一块 因为男的挣钱是第一任务 如果出现问题 (保险)还能给家庭一点保障
现场:连线记者 田雨婷: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 境外保险越来越受市民的欢迎 相比较欧美国家路途较远 成本过高 近水楼台的香港便成为投保的首选地 这网上流传的打个“飞的”去香港买保险的 在我们身边可是大有人在
同期声:市民:在香港有很多中国大陆的人通过以保险的形式 可以走出去的
市民:知道境外保险 说明他们的钱 想在境外寻找保障
赴港投保热持续  风险与收益同在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香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总额为2075亿港元,同比上升了12.2%。其中,内地访客的贡献比高达36.9%。实际上,近年来,内地消费者购买境外保险尤其是香港保险的金额大幅攀升,已经引起多方关注。去年4月22日,中国保监会就发布相关风险提示,强调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常州市保险学会秘书长郭文昌表示,以香港保险为例,境外保险保障范围比较广,而且保障额度也相对比较高,虽说优势很明显,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风险。    
同期声:常州市保险学会秘书长 郭文昌:境外保险在国内没有合格的机构和营业网点 因此他的服务得不到保障 ……因为境外保险是用的境外的法律 一旦这个保险有了维权或者诉讼 难度就很大 ……境外保险还容易上当受骗 保单真伪的鉴别难度很大 保险的条款内容 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既然如此,为何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呢?这也给内地的保险业一定的启示,要想真正留住客户,还需在产品设计和创新上加快脚步。事实上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也开始学习境外保险的投保模式,今年4月中旬,新华保险推出的“多倍保障重大疾病保险”就是如此。    
同期声:新华人寿保险常州中心支公司总经理 邵磊:像有些有钱的客户到香港去购买保险 我们这款保险从费率 条款内容来讲 和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险来讲 我们的条款还占优势 所以我们常州的市民不需要折腾了 在家门口就可以购买到最好的保险
常州市保险学会秘书长 郭文昌:我国国内60周岁就不能保重大疾病保险 我们要学习境外的保险 要适合中国老龄化的趋势 保障年代要长 保险保障的范围要广 比如说重大疾病 应该要扩展它的范围和种类 还有重大疾病的轻症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赔付 (学会)从被保险人的利益出发 我们要学习境外保险的诚实可信 要做一个负责任的 对国家 对家庭负责任的保险公司   中华文化向来讲究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他山之石我们自然要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改进,不断提高保险业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顾客的心。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