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扫墓季,大伙呢,也都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今天上午,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就举办了一场以“温暖告别、快乐生活”为主题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
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是一项延续生命,奉献爱心的崇高事业,每一位捐赠者都是伟大的英雄,他们主动献身,为医学教学科研事业,为挽救他人生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天的活动中,一个人温暖一座城的快递小哥刘文军家属也来到了现场。
同期声:刘文军的妻子 肖利利:立个碑,我们以后可以每年过来纪念,是一种欣慰吧,最起码看到捐献也帮助了别人。
刘文军一家曾经面临的抉择,在常州并不少见,重庆人冯圣礼来常已有20多个年头了,去年11月,一场车祸夺走了他儿子冯豪年轻的生命。在万分悲痛之中,冯圣礼和家人就做出了和刘文军家属一样的决定,以捐献器官的方式实现儿子最后的人生价值。
同期声: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 冯圣礼:要是火一烧,什么都没有了,我的儿子身体这么健康,还年轻,21岁,我是想让他留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在别人的体内,同样活在这个世界,同时也去帮助别的需要的人,那些和我们一样渴望生命延续的人。
而在当天纪念的几十位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者中,横林的许培元无疑是先行者,他于1988年立遗嘱决定捐献遗体,1991年身故后,家人为他办理了捐献手续,把遗体捐给医学院校用作科研。
同期声:遗体捐献者家属 胡可思:为人类做出最后的贡献,一个是对他们的的告慰,第二个就是说对我们后来者,如果我们可能,也会继承他们的意志,还可以进行捐献。
到目前为止,常州已有29人捐献遗体,29人捐献器官,40人捐献角膜。而在常州市红十字会报名捐献遗体的也达到了299人,报名捐献器官的268人,另有114人报名捐献角膜。
同期声:常州市红十字会捐献工作部副部长 罗杰:我们要倡导这种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是我们政府对我们捐献者家属的肯定和尊重,对我们整个移风易俗,我们也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生态安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一生或许平淡无奇,但可以选择成为无言的英雄。当天在向捐献者致敬之后,常州市第四届集体生态葬礼也隆重举行。
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十名逝者的骨灰到达了生态墓葬区,现场被布置得庄严肃穆,却不失温馨。
生态葬所选用的是可降解骨灰罐,入土安葬三个月后,骨灰罐将自然降解,与泥土融为一体。另外呢,选择生态葬,也意味着放弃传统墓葬的刻碑留名,以环保的方式回归自然。而在生态葬墓区都栽种有常青树,供逝者家属前来祭奠。
同期声:生态葬逝者家属 朱先生:节约土地,不造成浪费,我觉得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回归自然,非常好。这个葬礼办得很隆重,觉得很好,对逝者来说,也是一种尊重,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归宿。
生态葬逝者家属 蒋慧:对环境是一个比较好的安葬方式,对妹妹来讲,她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她也得到心灵的安慰,祝活着的人有更好的环境,能更好更幸福地生存下去。
去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重要性,近年来,常州市民对于生态葬,节地葬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同期声:福寿园常州公司(栖凤山)总经理 孙浩:昨天刚刚完工的,0.2平方米可以葬四个穴位,包括在未来我们还会生产很多的壁葬,利用空间的发展,我们也会在未来把这个比例不断地提高。
相比于传统墓葬,生态葬节约土地、费用低廉,祭扫方式也更加文明环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环保意识增强,这种方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这也加速了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的转型。“生命始于自然,又归于自然”,其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