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招工渐渐接近尾声,已经求职成功的小伙们相信已经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中,而还在求职路上的小伙伴心态也似乎平和起来,不管个人求职经历如何,年后整体的招工形势比较严峻,求职者数量普降三成,武进经济回暖,企业缺工又比较明显,如何破解招工难,就成为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继续来看今天的招工进行时报道。
进入2月下旬,武进区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会仍然在继续,企业和求职者们还在相互物色着。
赵永强是当天招聘会现场最吸引眼球的一个,他骑着一辆平衡车,慢慢悠悠在市场上闲逛,看到有合适的岗位,停下来询问一番。赵永强是河南人,之前在机械行业干了五年,年后打算骑驴找马,而他求职的心态也跟骑平衡车的状态差不多。
求职者 赵永强:反正速度也不快,慢慢地看一看,有合适的就停下来问一下,了解一下。也不说非常着急的那种。对比来说,刚过完年,现在找工作有点晚了。
人力资源市场内,招聘企业依然在坚守,但相比前段时间,人气已经减弱了些,不少求职者,也已经与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剩下的,跟赵永强心态类似,已经到这个时候了,也不再着急,选择继续观望。
求职者:找找看,看看有没有比较合适的,自己也有工作,人总归希望往高处走么。
记者从企业招工人员那里了解到,即便是一线操作工的工资已经开到了四千以上,今年的招工依然难度不小,而且这两年,招工是一年比一年难。
某企业招聘负责人:我以前一天可以填至少七八十个,多的时候,一天100多个都有过。今年的话,最多也就40来个,平均一天20个左右,就少到这样的程度。
某企业招聘负责人:我感觉今年的人还是没有去年那么多。去年的话,每天人流量比较多。今年的话,因为我们的岗位还是针对学生那一块。感觉是不是今年的学生还没出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招聘单位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而且代加工型居多,他们的用工需求不太稳定,往往取决于订单的多少,如果要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待遇,对他们来讲,成本压力太大。另外,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各项优惠政策下,中西部发展很快,有些地方的待遇并不比沿海企业差,而在沿海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于是,很多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就业。
求职者:开销难,吃住房子,自己的生活用品都要用的。每天都要花钱。工作找不到,钱却花光了。
面对招工难的形势,部分企业也推出高薪、高福利等举措,但这也只能解一时之急,并非长远或根本之计。一些招聘企业的负责人直言指出,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了345万人,而且今后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逐年减少,但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却源源不断的推向市场,而这些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却不愿意选择一线生产岗位,往往不被企业看好。
大专毕业生:那人家肯定想要有工作经验的,你要是没有工作经验,进去之后,还要再教你。有些东西,要是人家干过的话,基本很快两三天就可以上手。
某企业招聘负责人:应届毕业生,可能现在的物质条件,包括生长的环境,也是非常的优越,都在提高。然后就是没有踏入社会,真正进入社会之后,他可能责任心不够,主观意识不够强,然后比较浮躁,现在基本都是这样一个现象。 对此,专家提出,政府需要制定新的人力资源政策。建立、完善培训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和校企联合等培训模式,并将中等技能人才教育同高中义务教育合并规划实施。而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转型升级,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劳动力密集型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由低端向高端转型,才能有效解决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作为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也将调动各方面资源来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平台。
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钱小花:今年我们从初七上班第一天开始就举办新生招聘会,连续举办一个月。新生招聘月期间会有32场招聘会,然后大型的春风行动会有4场综合型的春风行动。我们还有5场乡镇招聘会,来满足广大企业的用工需求。
或许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害怕招工难,而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一方面,企业除了提高劳动者待遇外,关键还要针对目前就业者的自身特点,提高其技能、维护其权益,拢络其感情,切实地做到职工与企业一起分享经营成果;另一方面,用工荒也折射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当下如此,将来又如何?是否需要转型?如何进行产业升级?这也是招工难背后更应该关注的方面,也才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治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