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是现如今,有一些传统却也在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比如,元宵节的传统手工艺品兔子灯。今天我们就带您认识一位兔灯老人陈德大,听听他的故事。
每年进入腊月,在青洋路与武南路路口,每天都能见到一位老人拉着一车兔子灯在路边售卖,吸引了不少过路市民的目光。
同期声 市民:这种老手艺比较少,难得能看到,特意过来买的。
市民:以前基本上都是正月半拉着出去玩,买回去让现在的小孩也看看我们传统的东西。
老人名叫陈德大,今年72岁,礼嘉镇何墅村人。这些兔子灯可是他的宝贝疙瘩,收摊时,轻轻地将它们一只只的放进小窝,系好安全绳,生怕伤害它们半分。骑电瓶车回到家里,慕名而来挑选兔灯的村民已经把陈德大不算宽敞的制作间给挤满了。
现场村民看灯选灯的画面
现场 记者:以前也买过的吧?
礼嘉镇何墅村村民:那时候她(孩子)还小呢,到现在还在家里的,就是外面的纸破了。
同期声 礼嘉镇何墅村村民:我还记得小时候牵着兔子灯玩的,点个蜡烛,有趣的,我们也是在路上看到老爷子卖,打听到在这里,特意过来看看的,想买一个的。
同期声 礼嘉镇何墅村村民:老人会做这样的兔子灯,对传承我们的传统年俗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现在小朋友的玩具是越来越丰富多样了,这些充满童趣的手工艺品却越来越少,那么陈德大又是怎么想到要去做这兔子灯的呢?
说起做兔子灯,其实陈德大也算是半路出家,年轻的时候他是村里有名的篾匠,凭借自己的好手艺,小楼也盖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然而,十几年前,陈德大突然中风倒下,半身瘫痪,卧床不起。经过几年的调养,身体有所好转,可是他的左手左脚再也恢复不到从前那样灵活自如,做篾匠也是力不从心了。
同期声 礼嘉镇何墅村村民 陈德大:中风之后,有十几年了,那时候我出门想找点活做,就看到有老师傅做这个(兔子灯),我就看看,把旧的兔子灯拿回来,拆掉,自己看着学着做的。
就这样,陈德大慢慢摸索钻研,随着手法的娴熟,这产量也渐渐上去了,从第一年的几十只,到如今,老爷子每年能制作三百只左右的兔子灯。
这兔子灯看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从选竹子劈篾开始,要经过钻眼、拼接、糊纸等20多道工序,而且处处有讲究。就说这用来做兔灯框架的竹子,一定要选用柔韧性最好的水竹,在将竹子分细之后,将竹条表面刮匀,使得竹蔑更顺滑,也更适合造型。由于陈德大手脚不便,在用绳子打结的过程中,时常要用牙齿来辅助双手完成动作,而给兔子糊纸穿衣就更是成了难题,好在一家人对此都很支持,只要有空总会来帮忙打下手。
同期声 陈德大儿媳 沈爱弟:像这个身上的绿色红色的地方都是我和我老公做,眉毛眼睛也是我来剪,耳朵也是我自己糊,爸爸以前中风,手脚不灵活,我们有些地方就帮着弄弄。
同期声 陈德大老伴 张祥南:以前旧社会到现在一直有这样的东西,也是社会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能继承下来也好,他弄我们也支持他,帮帮他。
一只只兔子灯,就如何陈德大的孩子一样,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也牵动着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事实上,这兔子灯的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如今却面临着文化的凋零,因为会做兔子灯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
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断代 且行且珍惜
兔子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相传汉文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要在宫中和寺院内"燃灯表佛",这是元宵"过灯"习俗的起源。兔子灯是各式各样花灯中的一种。到了南北朝时期,在现位于江西省的宁都县,人们将彩纸扎成母子兔的形状,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兔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亦是吉祥所到之处。经过几百年来的流传,兔子灯成为元宵节的一种传统习俗。
小孩子拖着灯玩的场面
同期声 礼嘉镇何墅村村民 陈德大:现在小孩子玩具多,电脑手机,如果小孩子看到这个灯还是愿意玩的,但是现在他们连看都看不到了哇
如果是因为没有人愿意玩兔子灯了而被淘汰,还不可怕,真正令人悲哀的恰恰如陈老爷子所说的,手艺的传承面临断代,再也没有人去学习和继承这门手艺,兔子灯的文化还能保留多久,被多少人熟知呢,现在也许还有陈德大的儿子儿媳去学习去继承,可仅靠这零星的家族成员去传承,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同期声 礼嘉镇何墅村村民 陈德大:会做的不愿意做,不会做的也不想学,一般年纪小的都不愿意去做,都是电视电脑看看,我也希望年纪轻的人也最好能继承下来,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断代消失的危险,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可以将此列入教学范畴,从孩子抓起,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让咱们老祖宗的文化精髓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