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挖掘那些遗落在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明珠,在常州纺院任职的文化“守更人”华建铭奋斗了四年半,整理了43万字,完成了39位顺治四年常州进士的“个人档案”。我们不妨一起来回味一下这次文化苦旅。
配音:2001年,从扬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泰州人华建铭来到了常州纺院任职,十来年的时光里,他走遍了常州的文化遗迹,对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有了探索的兴趣。
同期声 常州纺院教师 华建铭:2012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吕公府,吕公是常州在清代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清朝整个建国以后的第二个状元,他做到了内阁大学士,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总理这个级别的,而且顺治皇帝对他很信任,我到吕公府以后发现,很少有资料,问里面的人,没有人能说的清楚这个人的相关信息,我就觉得很可惜,这个点上激发了我来做这个事情。
配音:从此以后,华建铭开始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他发现清代顺康雍乾时期,常州科举人才辈出,其中又以顺治一朝最为鼎盛。作为明清更替时期的社会精英,清初顺治一朝的常州进士在稳定政权、纾困民生、兴文传教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中间有文坛妙笔、书画巨擘,同时还有方志专家、杏林高手。可惜的是,历史变迁使得与这些常州历史文化名人相关文献资料散失、损毁严重,留存下来的资料也呈“碎片化”特征,就连人物方志、族谱中也少有记载。
同期声 常州纺院教师 华建铭:还说吕公吧,我看他的家谱的时候,世表部分会记载一些,关于他的文章他的著述都没有,现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了解这些原始档案,清宫档案,还有的我是通过关注文物市场,我就突然发现有这个东西,这给我带来了意外之喜。
配音:从浩瀚的资料库里找寻有用的讯息,有点类似于大海捞针,了解每一名进士,华建铭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比如在考述孙慎行的侄孙孙自式时,华建铭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孙自式因上《条奏科场、巡方疏》及《自请为本籍武进知县疏》而闻名于世,又因为后一疏被少年天子顺治帝恶作剧般“诏赐牛黄丸,令归里养疾”,从而被世人誉为“狂翰林”。然而这两份奏疏虽在各级方志以及时人诗文中屡被提及,却无人见其“庐山真面目”。
同期声 常州纺院教师 华建铭: 这两个奏折是非常有名的,在当时很多人的文章,地方志、官方史书当中都提到了这两个,但就是找不到这两个奏折的文字内容在哪里,常州有一个收藏族谱的朱老师,他写了个中国家谱提要,讲到了在美国,但是当时是付费的,我说不管他,你帮我调出来,后来在今年的十月份,我终于拿到了这个内容,第一次把这个文献呈现到世人面前
配音:华建铭说,在取得的成就面前,他更感恩遇到的那些贵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自己太多的帮助,特别是一位来常寻根的美籍华人须国琪,通过他分享的资料,华建铭终于为他的先祖——须兆祉建立了一份完整的进士档案。
同期声 常州纺院教师 华建铭:他是须氏家族的后人,他留了一个email,他当时可能要了解自己的家族是个什么情况,我当时给他发了个邮件,这个邮件一个星期是没有回音的,一个星期以后,突然我接了个电话,他说,你好华先生,我是须国琪,这个人非常好,我非常感谢他,后来他把他所拥有的一些资料发给我。
配音:这段为期四年的文化苦旅,华建铭苦中作乐,走得怡然自得,并且还将继续砥砺前行。
同期声 常州纺院教师 华建铭:简单讲就是三个字,在路上,因为我现在只是完成了一期,我的打算是把顺治年间常州的进士全部研究完,常州人一定要有这种非常的文化自信,历史是谁都没法更改的,讲清代常州,那你无锡没法跟我争,你就是我底下的一个县,靖江也好,江阴也好,宜兴也好,随你怎么牛,但是实实在在的,你就是我底下一个县,你确实是我常州文化的一部分,这点的话,常州应该大力地去做,理直气壮地去做。
演播室:作为一个新常州人,华建铭把自己对第二故乡的爱融入了骨血,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执着,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