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近在眼前,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是这个年到底该回谁家过,又成为摆在一些年轻夫妻面前的纠结选题,有人为此争吵闹气,甚至作出寻短见等极端行为的。那么在咱们武进地区,大伙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同期声 市民:应该肯定是在老公家吧
同期声 市民:我家是在这边过了,过完了再回去丈母娘家。
同期声 市民:因为两家隔得比较近,所以都会去参加。
同期声 市民:我们基本上在婆家过,我爸爸妈妈家也离得不远。
同期声 市民:我们娘家婆家在一个城市里面,中午就娘家,晚上就婆家。
同期声 市民:现在基本上就是在我们自己家过,主要是丈母娘家离得比较远,而且我们家单身嘛,把自己爸妈一个人放在家里面有点孤独的啊。
同期声 市民:去我丈母娘家过,我们一年到头也不回去吧,难得回去看望两个老人,然后给他们带点年货之类的东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同城的夫妻们大多选择兼顾两家,异地的则更倾向于在婆家过年。回谁家过年?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不成其为问题,而现在却成了一个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团结乃至社会和谐的问题呢?
同期声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在传统的社会当中,在哪一家过,各地都会有相应的传统和习俗,那么现有的由于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夫家婆家和娘家距离太远,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去谁家过年的矛盾。
从前,多数人都有兄弟姐妹,今年你不回我回,明年我不回你回,父母没那么多期盼,子女对不能回去过年也没那么多愧疚。但是从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目前我国约有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而随着80、90后独生子女步入婚育阶段,这些双独夫妻都想着能够在春节时陪伴自己的父母过年,但夫妻两个又不可能各回各家,那样双方的父母也会不高兴,于是问题和矛盾就来了,协商不下,就会导致冷战、争吵甚至闹离婚。前几天,连云港的单某与妻子陈某,就因为回谁的父母处过年发生了争执。陈某手提水果刀,用自杀来威胁丈夫。
同期声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那么由于我们所谓叫空巢老人,父母双方,可能都是对于子女回来过年,都有比较强烈的欲望或者是要求,所以这种矛盾会更加的突出。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看着一对对小夫妻因此闹得家无宁日,甚至劳燕分飞。父母们也于心不忍,不少人开始体谅自己的子女,逐渐转变观念。
同期声 市民:过年不回来,他们去旅游了。他们不回来我们轻松点,他们回来我们反而忙,但是忙忙也高兴的。
同期声 市民:肯定要到男孩子家过年的嘛,这个女儿嫁出去,肯定是人家的了,人家也有想法的,人家也就一个,你也只有一个,怎么跟人家抢啊,不可能的啊!
同期声 市民:在丈母娘家过年也无所谓,能理解,因为她也是一个孩子,她也想自己的孩子在家过年,可以理解,但是不要每年都是那样,今年在丈母娘家,明年可能在自己家,这样轮流着比较好一点。
同期声 市民:没有那么愉快,但是也能理解吧,你生了一个儿子,不能就说把媳妇栓在身边,那么她生了一个女儿,到她家去过年,也应该的。
同期声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我觉得在处理这样一个矛盾的时候,更多的是双方,双方的家长、家庭都要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不要过分的强调自身的这个方面的利益,多退让一步,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回谁家过年,这道题看来也并非无解。那么究竟有几种解法?人民日报在前几天做了一项调查,32.1%的网友选择轮流来,一年去一家;28.5%的网友表示两边都争取去;20%的网友更倾向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有19.4%的网友会把两家人接到一起,一大家人一起过年。这四种解法一出,还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同期声 市民:比如说我是独生子女,我可能倾向于我回家过,但是如果对方也是独生子女,就要平均一下。对方要不是独生子女的话,可能就我这边多一点。
同期声 市民:如果要是婆家娘家离得远的话,方便为主吧,然后新年的话,肯定是两边都要去的。
同期声 市民:如果说两方都是独生子女,在你家过两年,第三年去另外一家,不都可以嘛,没必要吵。实在不行抓阄嘛,或者锤子剪刀布。
同期声 市民:比如说今年回婆婆家,明年就回娘家。
同期声 市民:多往丈母娘家跑一跑,反正娘老子的话有的是时间。
最后要说的是,回谁家过年,这并不是一道永久性的难题。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诞生的矛盾,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矛盾也会相应的淡化。
同期声 市民:现在也无所谓远近,我们小孩在广西,一拉出来电话,晚上视频,就像天天在身边的。
同期声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随着我们现代通讯方式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现在视频啊什么都是很方便的,是不是一定要在一个地方过年,包括我们的春运,包括我们整体社会流动性的这种变化,都会反映在我们现实的这个生活当中。我相信随着未来社会生活节奏各个方面的这种变化,传统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社会习俗,会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视野。
连线微评:“过年回谁家”也是一道社会课题
幸福来自和谐,和谐来自宽容。家庭有时亦如政治,需要妥协的艺术。为家庭,为心爱的人适当妥协,并不丢人。但同时也要看到,“过年回谁家”不仅是一道家庭课题,也是一道社会课题。破解这个难题,不仅需要家庭成员互相体谅,也需要社会发力。比如,把休假制度落实到位,提升社会养老能力,让老人精神不空巢。如果这些问题能较好的解决,相信“过年回谁家”的矛盾也就不会这么尖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