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这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所题画跋。意思是,时人作画常顺时而变,恰如当时的诗文,汉魏六朝诗文风姿靡丽,则画风亦华美瑰丽;晚唐诗文衰颓,尽显弱像,则画风受大势所趋,气势渐靡…种种迹象表明,诗文笔墨等等所代表的文艺走向,皆与时代挂钩,时代赋予艺术灵魂,而艺术展现时代的风格。这一点对于工艺美术来说,同样适用。我们今天要讲的乱针绣,也是如此。
不久前,一场名为“百年芳菲”的祖孙三代乱针绣艺术精品展在民元里1号济美堂拉开序幕,虽说下着小雨,在闹中取静的文化院落,前来观展的人却是络绎不绝。自上世纪20年代杨守玉先生创立以来,乱针绣的传承已近百年。从陈亚先,到孙燕云,再到吴澄,祖孙三代代代相传,此次联袂亮相,紧扣“百年芳菲”的展题,其本质是文化的传承,艺术的源远流长,百年不绝。
乱针绣第四代传人 吴澄:这个是我外婆的作品 我重点说一下她这一幅《祈祷》的作品 这是她晚年的一幅作品 用的是立体浮雕绣 突破了传统刺绣 是在本身的刺绣的底下加了一层填充物 这样看出来更立体 效果更好
十米见方的展厅里,大大小小摆放了二十八幅,六七十件乱针绣作品,进门左起依次是陈亚先、孙燕云和吴澄的作品。作为乱针绣第四代传人,说起乱针绣,无论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外婆和母亲的艺术成就,吴澄自然是如数家珍。
乱针绣第四代传人 吴澄:青花瓷这个系列 它的创新主要还是在同色系的丝线做一幅作品 这个比我们正常很多颜色做一幅作品要更难 就是整个从深到浅的蓝色系 都需要一套色 一套色也可能是20种颜色 也可能是40种颜色 只能在这个系列的色彩里面来挑选这些颜色 来表现里面的深浅和明暗关系
陈亚先的绣品《祈祷》,孙燕云的《水墨青花》系列,吴澄的作品《雕塑》,无不体现出“突破”和“创新”两个关键词,而这也是代代工艺美术人所希望看到的。
乱针绣第三代传人 孙燕云:我的创新是从写实乱针绣到写意乱针绣 题材从油画到国画 而且研究国画用乱针绣来表达国画的韵味 国画的层次 一种质感 青花瓷的原创也是我的作品 这也是跟我母亲的不同 对于吴澄来说 因为她是留学回来 她学的这个专业(设计) 对于西方的题材融入到她的创作中去 我也希望她能把乱针绣融入到生活 和老百姓结合 生产让老百姓也能用上的乱针绣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马达:过去工艺美术一直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 老做老题材 老形式老表现 这个就禁锢了 因为你工艺美术 即使是非遗的一些产品 你要进入市场 要进入百姓家 有市场的认可 青睐 你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所以我觉得这个发展可能是我们传统技艺盛兴的一个必由之路
乱针绣:创新之路方兴未艾
刘海粟先生曾经称赞乱针绣:“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事实上,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别于四大传统绣类,集中西艺术为一体,被诩为“东方油画”,乱针绣的起始便是突破与创新。然而,传承百年,乱针绣的未来在哪里?传承之路如何拓宽,让更多的人走近乱针绣,喜欢上乱针绣呢?继续来看报道。
乱针绣第四代传人 吴澄:我是属于耳濡目染的 因为我外婆那时候在工艺美术研究所 她就是做主任 就是主管刺绣组 我母亲当时也就是在研究所里面 所以说刺绣是我从小一直接触到的
耳濡目染的童年,学油画,学素描,学刺绣。拼布,上帮,拉线,画稿,刺绣,吴澄从小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是外婆与母亲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刺绣,是工于乱针绣的老师们用几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雕琢一幅作品。然而作品虽好,却往往为受众面窄所累,传承者年龄的断层,带来的必然是艺术的逐渐流失。
乱针绣第四代传人 吴澄:我们觉得现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我们的老师和现在的我们这代年轻人有一个断层 我们的老师大概都是40岁以上了 在40岁以下这个阶段的老师应该说是很少
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在于精巧技艺的代代相传,另一方面,也应是市井小巷亦能口口相传,本乡本土皆知。那么,如何扩大乱针绣的知名度,让这项略为“高冷”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吴澄对于乱针绣的创新就是基于这个目的。
乱针绣第四代传人 吴澄:我们现在在做一些衍生品 衍生品因为它比较小 它对工艺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 这样的话我们对学生制作的要求也并不是那么高 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小的东西 经过设计师的设计 能够积累一些这样子的粉丝 并且能够把这个市场再扩大 扩大以后大家对乱针绣的认知度更高 这样的话大家的参与度也更高 那么一些学生 还有一些市民 可以慢慢的从比较简单的东西入手 逐步培养对乱针绣的兴趣
兴趣其实是文化传承的起因,也是根本。将乱针绣用于旗袍、围巾、配饰一类的穿戴品,因为转变了载体,这些能穿戴出去的艺术作品,技法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却大大缩短了制作的时间,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每周五,在孙燕云老师的乱针绣工作室,都会有一批学生前来学习,看着都是20岁左右的样子,在上帮的画布上刺绣,由简到繁,从最初绣着相同的画幅,一同走近乱针绣的世界。
乱针绣第四代传人 吴澄:几十个吧 就是老师加学生 我们现在还好一点 因为我们现在还和学校联合 联合起来办学 把我们乱针绣的课程放到艺术类学生(课程)里面 我们想试试看 这些学生是不是有这种悟性可以留下来 其实就是想培养传承人
阳光从大面的窗户里透进来,远处,高楼林立,近处,是几十年未变的老房子,新旧的传承变革,似乎与这闹市中的老房子一样。一批批学生走进乱针绣的世界,传承着工艺美术的未来,也不断创造新的时代变化。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马达:“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什么 就是你这个画也好 你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去发展
乱针绣第四代传人 吴澄:希望能够在传统工艺上面 之前没有的一些创新的东西 我们能够在新一代年轻人手里 能够把它创造出来 发扬出来
“笔墨当随时代”,乱针绣的创新之路还在继续,并会随时代而变化。当然,传承的过程中,技艺依旧是根本,在保留并发扬技艺的同时,能够将艺术融入生活,走近寻常百姓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融合,是工艺美术正在进行,且将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