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本来是随手可得的东西,非常的普通,但是再普通的事物也有它不平凡的存在。经由一双巧手,搭载一份技艺,普通的麦秆神奇地变幻为画,称之为麦秆画。今天的生活超视,我们就带您认识一位麦秆画手艺人,一起走近这门田间艺术。
在新北区春江镇这处占地20余亩的花木基地,主人王艾青正在用心打理他的花木。20多年的经营,他的花木租赁生意做的有声有色。除了生意人这个角色,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红的热烈的枫叶、栩栩如生立在枝头的鸟儿,金子般的自然光泽、深浅不一的明暗纹理,如果不是事先知晓“内情”,很难想象这些画都是由麦秆制作而来。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枫叶都是用麦壳做的,壳子纹路清晰,两片斜着沾起来做成一片叶子,相当费事。用颜料在开水里煮的,所以能浸透到麦秆里面去,如果是涂上去一摸就掉了。但是鸟这个羽毛就是用麦秆做的,要拉毛的。拉毛要用一种刀,这个就是拉毛刀,自己做的,锯条做的。
麦秆画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缓慢的手艺活儿。手艺人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来表达天地万物。
在王艾青的书房里,有两幅立体麦秆画:《风染寒谷》、《翠羽琼丝》。经历了40多年的岁月,两幅画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鲜活与灵动。这是王艾青最早的麦秆画作品,也是他与麦秆画结缘的开始。自小生长在农村,丰收季节奔跑在田间地头,阳光照耀下的麦秆再常见不过,而这样的平常竟能成画,自然吸引了爱好美术的王艾青。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我也觉得很神奇,我也是在在农村长大的,麦秆怎么会做出这么好的作品出来。
上世纪70年代末,王艾青刚刚从学校毕业,恰逢当地的村办企业准备搞麦秆工艺的工厂,要招有画画功底的人,他便主动报名,去做设计。镇江的金山寺、常州的红梅阁、文笔塔,他都参与过麦秆画的设计图构思。可是,这门工艺在当时并不吃香,销路难开,没多久,厂子就关门了。但手艺,王艾青却记在了心里。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一坐就要坐上一整天。我经常做,这个是兴趣爱好,还有亲戚朋友要送人,来找我做,我就做。
王艾青家中的麦秆画作品并不多,但一捆捆的麦秆却不少。每一年,他总会种上一季麦子,别人为了收获,他为了存储。天有时,地有气。麦秆本身的材质好坏也是靠天吃饭,因此,材质好的麦秆王艾青都会尽多地保存,有的麦秆已经存上了五六年之久。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我这个是精挑细选的。一般我选的是元麦、大麦,上面的一截,下面的我不用。(第一节)纹理好,不会破,亮度也亮。如果是第二节第三节的话也可以做,但是要放在温水里泡,泡上半个小时。如果处理不好,反面会发霉的,到时候韧性不会那么好。
麦秆画在技术上吸收融合了传统的国画、烙画、剪纸、浮雕、刺绣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天趣合一、恰到妙处的意境。手工制作从收割开始,只有人工收割,才能保证麦秆的完整性。接着,要对收回的麦秆进行精细加工处理,头和尾去掉,粗细要得当,直径5毫米的为最佳。
现场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两头稍微去掉一点,然后展开,剪刀也可以,针也可以,刀片压平了再慢慢刮,要把上面的一部分肉刮掉,然后就可以用了。
刮平成片,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手上的力道。一根针、一把剪刀、一个烙铁,一瓶胶水。工具虽然简易,却不改其乐。底稿已经完工,接下来将画作分割制作,需要灵巧的剪裁,剪裁成形后便是粘贴了。烙烫,则是为了突出线条和阴影,让画面显得更有层次感。
现场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你要上了这个行,就知道没有什么奥秘的,一学就会。
任何一门手艺都离不开坚守,任何一份坚守都注定和寂寞相伴。在王艾青看来,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并不难,只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有一份足够的耐心便可出细活,只是这份耐心不是人皆有之。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经济价值并不高。我一幅画卖给老外,我卖给他们就380块钱。我就把这个的历史都介绍给他们,有翻译的吗,我讲他们不懂,有翻译。有人喜欢,我就要把这个过程讲给他听。
制作耗时耗神,经济价值不高,虽然觉得神奇,但想要学习的人却是聊聊无几。2014年,魏村麦秆画成为新北区第四批非遗项目。王艾青说,现在,自己还管着家里的花木生意,等再过两年,自己60岁之后,就要“退休”了。他计划着,要多花一点时间,再做些好作品出来,还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呢。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如果能宣传出去,我肯定有传承人了。现在就我女儿学一下这个。
魏村麦秆画手艺人 王艾青:反正我这个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想不会失传的,肯定会有人做。以后如果有人来学的话,我肯定免费来教。
巧功出细活,王艾青把“材美工巧”的麦秆艺术巧妙地体现在了一幅幅画中。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下,不少传统手艺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成为濒危的民间艺术。希望随着麦秆画等手工艺术越来越多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手工艺人的坚守,最终能换来传承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