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对于子女一向是“关心有加”,不管孩子有多大,都是各种“不放心”,可有时候,父母的过于关心却成了子女的一种心理负担。这不,最近有位常州妹子就在网上吐槽了,说我已经27岁了,自认为也很孝顺,天冷了会发短信告诉他们添衣服,天热了回家会煮绿豆汤,可父母却天天都要给我打电话,我们又没有什么话题可以聊!每次都是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晚上吃了什么,这日子过得就像“被监视了”,那么,大伙的父母会不会这样呢?对于父母频繁的电话,您又怎么看待的呢?
你多久才会给父母打电话?
市民:一般的话 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打一次
市民:一周
市民:想的时候就打呗
市民:一般学校不让带手机
市民:不一定 看心情 有的时候一周打一次 有的时候一个月打一次 我每次给我妈妈打电话的时候 都能感觉出来 我妈妈特别开心
市民:看看情况吧 忙得时候一个月 有可能几个月 要是闲的时候 就一两个星期打一回吧
你喜欢父母每天给你打电话吗?
市民:喜欢呀 家里人打电话过来 觉得挺温馨 挺好的呀
市民:如果天天打就有点烦了
市民:父母给孩子每天打电话的话 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特别不放心 我觉得有这样的现象的话 打电话应该有一个比较有规律的时间 不能说 今天这个时候打 明天那个时候打 这样子孩子可能会有反感的心理
市民:如果在孩子手头上有事的时候 可能会打断 产生一些影响
市民:应该也不喜欢 因为主要是我打过去的 他们一直打过来的话 有时候我正在忙 会觉得干扰到我自己的事情了
您瞧,大部分孩子更愿意把沟通的主动权捏在自己手里。而根据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3%的网友表示“父母每天都给你打电话”是有人关心,是福气;47%的网友表示太频繁的关心是一种负担,也不利于自己独立。那社会学家对此是怎么看待的呢?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在很多年前 就有专家预测 独生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由于整个家庭的中心 都围绕着这一个孩子来运转 就使得父母 特别是作为母亲的一方 对孩子情感上依赖会日渐加深 所以 这些年来 随着独生子女 这一代的成长 那么 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交流 沟通 以及相互的情感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了
衡院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人意识、自我意识、独立的意识更强。而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转变,年轻人与父母能够相互交流的东西并不多。所以双方相互体谅,相互理解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冷静的来看待或者是冷处理这样的事件 大家的交流也好 能够相互沟通…大家互相体谅一下 我觉得这个并不是多大的问题
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其实相比而言,“常打打电话”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怕父母频繁的电话妨碍工作,不妨主动进行沟通,毕竟对父母来说,你过得好,才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