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陆流虎:挥洒自如皆意韵

时间:2016-10-15 20:41:39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打字已经逐步取代了手写,很多人都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抽空去练字学书法的也少了。为了扭转这种现状,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文字的魅力,已过花甲之年的东吴书画院院长陆流虎决定把自己的书画院打造成一个书法体验和展示的平台,让普通百姓能来这里欣赏到书法之美,继而产生学字练字的习惯。

东吴书画院院长 陆流虎:这一幅是寓意比较好,水清鱼读月,月亮的月,水中之月,鱼在水里面,水清了,看到月亮,鱼在读月,山静鸟谈天。

见到陆流虎时,他正在书画院创作室内与几位年轻人交流创作心得,指导他们提升技艺。虽然谈不上大家风范,但陆老在常武地区的书法界内还是颇有名声。

东吴书画院院长 陆流虎:我父亲和我爷爷书法写得都相当好,我曾经在小学三年级,就参加了全国少儿书法比赛,尽管没有得奖,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喜欢上这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

从颜柳开始,继而对“二王”、欧赵皆临,广览博采。在长期的临帖过程中,陆流虎认为,书法是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传统文化则是书法创作前进的动力。可年轻时,虽有喜好,但由于工作原因,空闲时间不多,只是偶尔得空挥毫泼墨一番,自得其乐。2011年,他从工作了几十年的新闻媒体岗位退休,才有了充裕的时间去寻访名师,进行专业创作,水平也得到了升华,作品多次入选中华杯全国书画展并获奖。已过花甲之年,可谓大器晚成。

东吴书画院院长 陆流虎:由于跟着许多名家长时间在一起交流,接触,我观摩,使自己的书风在不断地进步,而且进步很快。特别是接触一些大的学者,大的书法家,对自己后来从事这个专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说起拜访过的名师,陆流虎的兴致一下子上来了,他得意地告诉记者,1976年在省水利部门做宣传工作时,领导让他为一座新建的桥题写桥名,当时参与庆祝活动的当代书法草圣林散之先生给了他不少提点,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而今年呢,他又受邀参加《中国邮册》发行组委会组织的建党95周年纪念邮票创作,20多幅作品入围。

东吴书画院院长 陆流虎:这一次参加的全国一百个人不到,被选中的,我们江苏省两个,这一次建党95周年邮票的发行,选择的字画全是传统的,没有一个丑书的。我是7月24日,在北京总政,参加了这个邮册的首发仪式,当时中国文联,中宣部,中国邮政邮票发行总公司等有关领导都到现场了。

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陆流虎书法创作的信心和决心。也想到了传承的重要性,年轻人喜欢创新,但往往会走偏,怎么让他们少走弯路呢?还是得靠自己言传身教,只要有人找到自己,说要学写字,他总是充满激情,不管多累,都会坚持为他们示范讲解。在他看来,年轻人对书法有兴趣,就是未来的希望。

东吴书画院院长 陆流虎:我有活动,他们过来观摩,我有名人名家到了,他们过来帮帮忙,这个很好,因为我们中国就需要有这么多热心人,才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和传承下去。

基于这点考虑,陆流虎萌生了创建一个创作平台的念头,让这些对书法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能够有个更舒适的学习创作环境。2012年,东吴书画院应运而生。

东吴书画院院长 陆流虎:光漂也不行啊,后来我们就商量,我们自己来搞一个平台。东吴吧,从我们长江以南,南京到上海,都能可以称为东吴,这个有一个地域性

有了平台,也有学生愿意过来跟陆流虎学习书法,这时候呢,朋友建议,干脆开办一个书法培训班,再招两个书法老师做培训教学,来钱也快。可陆流虎却不认同,他说自己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愿意糟蹋了这门艺术。

东吴书画院院长 陆流虎:叫学生去临老师的模板,我觉得这个不太好,应该临帖,柳体就是柳体,颜体就是颜体,帖临不好,等于盖房子一样的,墙脚没有打好,你盖高楼大厦行吗。我接下来就是邀请全国的一些书画名家来常州交流,邀请老百姓到现场来观摩,让艺术家跟老百姓近距离接触,我是完全免费对外开放,对普及中国的书画文化,传承书画文化,我觉得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的造诣取决于人品的修为,如今呢,陆流虎时而在书画院内创作,时而奔波在文人聚会中交流,时而邀请名家互相切磋,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勤耕不辍,不断探索,为弘扬祖国书法艺术,培养更多的书法接班人而尽心竭力。光是这份执着和努力,也值得敬佩。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