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幸福
“民以食为天”,这“食”呢,既可以说是生活的最低标准,也可以说是最高追求和享受。这中间的变化,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今天的“国庆话变迁”,我们就聊聊这些年舌尖上的幸福。
国庆长假第一天,天宁区雕庄街道采菱公寓的这个小家内满是欢声笑语。主人郑祥官的母亲已经95岁高龄了,养育了十儿十女。开枝散叶,代代传承。每月一聚,也是这个四世同堂之家的习惯。
郑祥官:我买我烧。大家聚在一起挺高兴的,我再吃苦也是高兴的。
郑祥官的外甥女 章霞军:长辈烧的菜我们都爱吃,因为他们有一份爱心,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一种氛围,很开心 郑祥官呢,被称做家里的御厨,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任何一样家常菜都烧的有滋有味。而回忆起儿时的日子,母亲却有太多的不易。她带着子女经历过建国初期的贫困,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短缺、靠票生活的艰辛,而三年自然灾害,更是一笔难以抹灭的记忆。
郑祥官:我母亲一个人舍不得吃,因为我们兄妹多。胡萝卜收了,可能遗留在里面,我母亲一早拿了铁耙去找,铁耙下去就是一个白印子,冻了吧。挖野菜,小时候也不知道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吃了还中毒。
郑祥官的弟弟 郑岳群:大跃进的时代,我们都是食堂里端的稀饭,那是吃不饱的,那个时候农田里的茭白,灰的拿回来烤一下,吃的嘴上黑不溜秋的。像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劳作了,你看现在的小孩多幸福啊。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到了今天,物质生活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得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一起吃过苦的郑家兄妹,就对母亲吃的食物尤为上心。
郑祥官的弟弟 郑岳群:我比较清淡的,我控制的好,不要太腻,不要太粗糙,尽量蛋白质高一点的,比如牛肉、虾。
正因为如此,老人的身体非常健康,爆炒螺蛳就是她最爱吃的菜,每次聚会,郑祥官总会抄上一盘,葱姜蒜去腥,火候时间也掌握得很好。
吃饭 举杯
郑祥官的外甥女 章霞军:原先是家里煮饭,现在更多是饭店去吃,更加便捷。像舅舅在一起,就问我们今年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互相关心一下。
郑祥官的弟弟 郑岳群:时代再发展,想想上辈子不容易,吃了这么多苦,当然我希望,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尊老爱幼,善待老人,善待父母。(淡出)
郑家的家宴,用的都是普通食材,但正是这些日常的菜肴,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温馨、和谐。这个小家,也是千千万万个大家的缩影。当然,说到“食”,还有一个人很有发言权,他就是国家级评委,武进区烹饪协会会长龚剑锋。
武进区烹饪协会会长 龚剑锋:炒黄豆就是炒黄豆,煮黄豆就是煮黄豆,但是我妈妈会把黄豆干炒熟之后,加一点面糊,加一点调味,这样的黄豆非常好吃,非常香,而且有味,我印象也很深。
龚剑锋出生于1972年。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但他十分感谢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总能将普通的食材,变幻出不一样的味道。寡淡的日子,也变得丰富。这种幸福感,也让龚剑锋和美食结了缘。
武进区烹饪协会会长 龚剑锋:学习烹饪技艺的过程,正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应该说我儿时的记忆就是传统,读书学艺成长过程的美食记忆是一种发展和繁荣。大学毕业之后,从事烹饪的教育,餐饮企业的经营、管理、美食行业协会管理,正好是美食的高度繁荣发展,不断创新变化的过程。
9月28号,武进区烹饪协会在雪堰设立了第一个家宴公益服务中心联络点,家宴厨师、经销商们,在龚剑锋的组织下聚集在一起,通过免费的培训、引导,提升家宴的制作工艺和食品安全意识。
武进烹饪协会会长 龚剑峰:怎么样解决老百姓食品安全的问题 我们集中起来 给农村的厨师进行免费培训引导,接下来我们会在武进区的各个乡镇做一些推广,会设立各个地方的联络站。
这只是龚剑锋工作的一个点。常州城虽然不大,可各类高档饭店、百姓餐馆、主题餐厅、名特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常州菜虽然不是四大流派、八大菜系中的一分子,但是近年来,却将各个地方菜肴的特色和常州传统相结合,通过传承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得常州菜的口味在沪宁线甚至全国都称得上是佼佼者。
武进烹饪协会会长 龚剑峰:我们常武地区北有长江,南有太湖,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我们又是江南水乡,我们原材料的品种是非常丰富的。我把我们的常州菜归纳为三种,常州老味道,常州好味道、常州新味道。
网油卷、焦溪扣肉、大麻糕是常州的老味道,稻草鸭、天目湖鱼头等在历届烹饪大赛上获奖的菜肴,则可称为常州好味道。至于新味道,那都是厨师和普通百姓的创新改良。挖掘、继承和弘扬烹饪饮食文化遗产,努力振兴常武地区特色菜,促进本地区与外地餐饮文化与烹饪技艺交流,这些都是餐饮协会的工作内容。
武进烹饪协会会长 龚剑峰:美食文化的打造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挖掘我们常武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跟我们地方名菜的美食文化故事,这样吃起来的菜肴就更有味道。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的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发展至今,早已不再单纯为了裹腹,而是将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了一起,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成为了一户家庭、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骄傲。
说完了“食”,我们再来说说“行”。国庆七天长假,正是举家出游的好时机,远途的坐飞机坐火车,近的呢,可以来个自驾游,这出行方式可真是多种多样,但67年前的建国时,情况可是大不一样,国庆话变迁,一起来感受交通出行的变化。
国庆话变迁:交通出行改变生活
进入9月,太湖开捕,离武进中心城区最远的雪堰镇忙碌起来,太滆村妇女主任王黎佳正组织村里的妇女包银鱼馄饨。在讲究吃的新鲜,吃的自然的时代,太滆村的银鱼馄饨受到了常武地区很多大饭店的青睐。
雪堰镇太滆村委妇女主任 王黎佳:为了保证口感 我们都是当天包 当天销
雪堰镇距离湖塘镇35公里,开车45分钟,这些馄饨就出现在城区的餐桌之上。而在同村的老人王树勤看来,在他年轻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从雪堰镇到湖塘镇要花上足足半天的时间。
雪堰镇太滆村村民 王树勤:我们那时候上班都是走的 自行车都不多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是结婚三大件中最重要的一件,那时候,人们出行基本靠走,出个远门还要蹭生产队的拖拉机,连坐水泥船都是一种高档的享受,而路况也和今天无法比较。
雪堰镇太滆村村民 王树勤:那时候就是土路 然后是石子路 水泥路 然后是现在的黑色路面
王树勤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行方式的变化之快令他始料未及,四十年中,家里的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后来又换成了小轿车。不仅如此,道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四通八达,连农村的路也变宽敞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
雪堰镇太滆村村民 王树勤:每天都有旅游大巴来的 好多人的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的交通格局日新月异。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达2829.2公里,公路密度约为3.1公里/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航道总里程达362.91公里;过境铁路里程数为60公里,基本形成“中心、片区、乡镇、周边”的无缝对接。路好了,车子自然也多了,这车开腻了,自行车又回归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只要踏出小区大门,就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租用一辆公共自行车,买菜逛街,轻松自在,而有些人还把自行车当作了休闲运动。公司高管郭丽丽就喜欢在假期和朋友们一起骑上自行车,无需在意速度快慢,欣赏沿途的美景,感受幸福的气息。
骑行爱好者 郭丽丽:骑行让我感到活力 年轻
这几十年中,我们的出行从慢变成了快,又从快变回了慢,这体现的是国力的昌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今后呢,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