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刻,是现代刻字艺术的简称,集书法、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将传统的阴刻、阳刻、透雕、浮雕等技法融会贯通。这样一门海纳百川的艺术,自然需要时间的沉淀。生活超视一起来认识一位书刻艺术大家,汪凯。 9月10号下午两点,由省书法家协会、书法院和常州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汪凯书刻艺术作品巡展(宜兴站)在宜兴日报书画院拉开大幕。137件作品奏起了笔与刀的交响乐,也吸引了众多书刻爱好者前来观赏。而这汪凯呢,就来自咱们常州。
汪凯的工作室位于丁堰街道的常州翔顺钢结构有限公司内。工作室不大,却因为一幅幅书刻作品,平添了几分厚重感。而之所以将工作室选在厂房一隅,是因为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夜间创作,自己的爱好断不可叨扰四邻。
汪凯:在我们戚墅堰有一家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我是负责送货的。那时候骑的三轮车是没有电动的,都是腿踩的。然后晚上回到家里,就先睡觉睡两个小时,就起来吃饭,然后再写字,每天都是这样,然后都是写到一两点钟。
汪凯说的那时候,指的是上世纪90年代。高考落榜后,他决定出门闯荡,这期间,他拖过板车洗过碗,奔走在异乡的小巷,却从未消极悲观,让他过得充实的,就是打小对书、画和印的浓厚兴趣。
汪凯:我父亲磨练好多砖头让我刻,久而久之,就刻了很多这样的瓦当,然后我的奶奶就利用起这些瓦当砌成一个鸡圈,养鸡。然后有一次,收古董的,就看到我们家的鸡圈。然后过了不到一个礼拜,早晨我奶奶起来一看,鸡全跑了,墙上的砖头一块都不剩,全给偷走了。
这事呢,让汪凯乐了一阵,也有了前进的动力,一把刀、一支笔、一卷碑帖,毅力和不懈的追求让他开始崭露头角,1994年,他在戚墅堰文化馆举办个人硬笔书法展;1996年起,他被多所小学聘为书法老师。同年,又拜常州书法名家、篆刻家王日曦为师,在名师点拨下技艺精进。可那时的他,以书法、篆刻见长,却没想过日后在书刻上有所造诣。
汪凯:书法、纂刻是我早期喜欢的两门艺术,个人风格的强调或者说是形成,只是在一些摸索阶段,当遇上刻字以后,就是把这三种结合起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和艺术语言。2004年厦门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获得全国奖,那个是第一次获奖,也是参加刻字作品艺术展第一次获奖。
9月10号宜兴站的作品巡展,恰逢教师节,汪凯特地创作了作品“园丁”。整体设计以圆为主题,丰满而厚重。阴刻、阳刻、浅雕、透雕等技艺的运用,完美地讴歌了教师的辛劳付出。
汪凯:本身就是丁的大篆或者甲骨文。像一个花蕾,因为团丁培养的就是花蕾,同时它又是一个蜡烛的造型,蜡烛是老师的一个写寓。
这书刻的原料呢,一般是红松木或者椴木。一块笨重的木头,如若灵巧变身,要经过书稿、渡稿、拷贝、粗刻、浅刻等八个步骤。技法娴熟者凭借累积,往往一蹴而就,但前期的构思往往大费精力。
汪凯:金是楷书,用的魏碑,水是行书,木用的是隶书,火用的草书,土用的篆书 。仁义礼智信 儒家的思想包含在其中,有五体有五味还有五种不同的色彩,这就是我早期创作的作品,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
一个闯荡异乡的打工仔,成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作品更是多次获全国刻字展最高奖,这些荣誉的背后,自然是汪凯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2005年,汪凯拜中国书协刻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安为师,潜心钻研刻字创作。王志安在清华美术学院首开刻字研究工作室,将刻字引进院校教育。汪凯一直追随老师的脚步,直到受常州大学国学院聘请,才回到了常州,一边教学,一边开设自己的工作室。
汪凯:基于我们江苏省书协在刻字这一块,整体水平落后,06年07年的时候,成立了刻字委员会。把我创作的理由,还有国际上刻字的一些理念动态,包括掌握的一些信息,和我们常州的一些作家分享 我们常州都是排名第一的,不管是入展还是获奖 成绩占全省都是第一的。
在汪凯的带领下,武进形成了一支近40人的书刻艺术队伍,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并形成了书刻界“南汪北李”的态势。
汪凯:自己纯粹是爱好嘛,至于取得的成绩,那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门新的艺术门类,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了解,目前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迎合市场,还需要培养市场,就是让大众让老百姓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就是说我们常州的一些作者,我希望他们能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在汪凯看来,玩、好玩、玩好,就足够了,而他也推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理念,致力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分享给更多的人。
汪凯:“打铁还需身自强”,搞培训的老师水平还不怎么样,你在搞教学,那么显而易见。我觉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针对这些,我以后要做的这些培训都是义务的,不收费。不管是书法纂刻还是刻字
成就任何一门技艺,都离不开坚守。背后的付出和艰辛,才是一个人成就的根本。各行各业同样如此,汪凯的经历,也值得大家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