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雪堰安置点:受灾群众夸“政府照顾得不错”!

时间:2016-07-06 21:04:59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截止今天,我区受灾较为严重的几个乡镇都已设立了临时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接下来,我们跟随连线记者骆冬明、王明方一起来到雪堰镇设立在漕桥中心小学的安置点,看看这里的情况怎么样。

志愿者:往里面走 从那边第一桌开始

红烧肉,茭白肉丝,四菜一汤,中午11点半,140多名安置人员进入漕桥中心小学食堂,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秩序井然。从7月2号开始,漕桥老街就受淹了,考虑到老街房屋年久失修,且大部分浸泡时间超过了5天,雪堰镇政府决定设立安置点,接收老街居民。来到这里的安置人员,无论新老市民,都一律同等对待,赢得了居民交口称赞。

漕桥老街居民:家里水还到腰这边的

漕桥老街居民:淹是淹掉了 但是政府照顾的不错 大家心态要好 开开心心每一天

雪堰安置点:志愿者主动当好“勤务员”

当安置点的居民在这里吃可口饭菜时,志愿者却吃起了泡面。连线记者了解到,安置点上的志愿者都是主动报名参与,有的还是在校学生。

志愿者:人比较多 我们就是要协调

志愿者:(15岁)帮着登记 下午还要帮搬东西

雪堰安置点:小黑板暖人心

目前,雪堰镇已在南宅实验学校和漕桥中心小学建立了两个临时安置点,可以供300人居住。记者注意到,在漕桥小学24个安置教室中,每一块黑板上都写着鼓舞人心的标语,看受灾群众看了心里暖暖的。

漕桥中心小学老师 钱如梦:我们接到这个任务时 大家就来帮忙 我想写粉笔字是我最拿手的 希望能够鼓舞大家

记者 骆冬明:虽然自己的家园还浸泡在水中 但是这些安置人员的脸上却留着笑容 我想 这笑容代表着希望 来自于大家的坚强 更依赖于每一位抢险救灾人员的不懈努力 让我们携手互动 战胜困难。

雪堰:灾后消杀保群众健康安全

雨势暂歇,再加上抢修工作的进行,目前全区部分受淹区域已经出险,与此同时,灾后防疫工作也已经跟上。今天上午,雪堰镇就组织相关人员对已经出险的受淹村庄进行消杀消毒处理。

连线记者 骆冬明:大灾过后必有大疫 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受淹的时候 粪便以及淹死的家禽也会四处扩散 目前虽然水已经褪去 但是病菌却留下了 也就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雪堰镇卫生院 工作人员:水一淹 老鼠和各种虫子也会出来 携带的病菌比较多

内涝会导致水源污染、蚊蝇滋生,这都给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消杀消毒小组成员首先来到了太滆村,用漂白粉对村民家中的受淹部位进行了消毒。并建议村民不要赤脚趟水,尤其是有腿部皮肤病的,更要注意。

雪堰镇卫生院 工作人员:家中的家具用漂白粉泡腾片 加80%的水 抹一遍 过15分钟再清洗干净 家里的衣服也要用漂白粉洗一遍

此外呢,肠炎,甲型肝炎也是洪涝灾害后常见的传染病,所以汛期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被水淹过的已腐烂的蔬菜、水果不宜再吃,切不可食用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现阶段仍不可使用井水。

雪堰:防汛防台压力大 未雨绸缪保平安

暴雨刚走,台风又至,昨天下午,太湖防总启动一级应急响应,与此同时,国家防总通报,今年1号台风“尼伯特”可能与太湖流域性大洪水遭遇,形成暴雨、洪水、高潮三碰头的不利局面,而位于太湖边上的雪堰镇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了

雪堰镇太滆村紧靠太湖,村内有1600户村民集中居住在雅浦港附近。截止到今天早上7点,太湖水位已达到4.79米,超保证水位0.13米。而目前1号台风“尼伯特”正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我国移动,7号夜间擦过或登陆台湾东北部沿海后将向浙闽沿海靠近,登陆时风力可达13级。在这种状况下,雅浦港附近的水面就会激起大浪。

雪堰镇太滆村党总支书记 单小兵:风力一来 就会导致水面波浪 一旦溢水 后果严重

为此,雪堰镇党委政府在7月5号邀请水利专家指导,紧急采取措施,在与雅浦港连接的友谊浜上筑起一道临时堤坝,即便太湖水位攀高,湖水涌入雅浦港,也不会对内陆的村庄造成太大的影响。

雪堰镇太滆村党总支书记 单小兵:现在就是用钢管打进去 然后用布包起来 再往里面灌土方 保证安全 而且还可以加设水泵 往外打水。

汛情当前,所有人的神经都在紧绷着,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灾难。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