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匾额,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但是在古代,它可是建筑的门楣,家族的门脸,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今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匾额文化逐渐没落,但是仍有那么一小撮人,还在坚持着古老的制匾技艺,今天的“匠心”系列报道,咱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匾额文化。
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殿等,匾额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从内容到款式,从材质到风格,都与建筑环境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互为辉映,意趣盎然。
他叫管黎明,是一名80后的佛家弟子,每到一处古建筑,尤其是寺庙,他都会流连忘返,抬头驻足。
匾额艺人 管黎明:头一个看的肯定是匾额,因为对这个喜欢嘛。然后嘛,还有就是一些雕花啊,横梁啊,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匾额的艺术当中。(最后一个画面:管黎明制作的挂在宝林寺上的一块匾额。
管黎明的家位于礼嘉镇华渡村,平时静谧而祥和,只有在制作匾额时,木屑飘落,这个家才会热闹起来。既然是制匾,首先要选好木材,裁制成合适的尺寸,进行拼接,并打磨光滑。
匾额艺人 管黎明:做匾额的木材很多,但是常用的呢,一般是松木,不容易变形,我爷爷是木匠,姨夫也是木匠,现在在做那个推刨的呢,就是我姨父。
等待木材成型,管黎明便会将它们搬进书房,进一步制作。与屋外“采菊东篱下”的闲逸相比,这里更多的是“往来无白丁”的意味。
匾额艺人 管黎明:一块板拿过来,首先是写字,或者是摹字,把字附到这个板上面。上去之后呢,就可以刻了。
这手工制匾,可以说是日渐萧条,一个80后,是如何与它结缘的呢,这就得从2010年说起了,管黎明痴迷于古文化,为此呢,他学习了书法和篆刻,并研习了佛法,见到许多寺庙都有古匾,便着手进行了研究。正巧呢,一位法师要为寺庙求匾,但却难寻匠人,管黎明也就获得了试手的机会。
匾额艺人 管黎明:匾额是古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其实相当于这个古建的眼睛。用来表达这个感情经义之类的呢,我们称之为匾。用来这个阐述古建的性质的,我们称为额。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呢,就是横的称为匾,竖的称为额。
匾额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早在秦以前就出现了,一些文人甚至喜欢将诗文刻在匾上,悬挂于室,《红楼梦》中就有不少的匾额诗。这种传统技艺集书法、篆刻、雕刻、颜色之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
匾额艺人 管黎明:在宋元之后,匾额已经成为礼尚往来的礼物。到了明清之后,匾额又是一个高峰。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就是比如说拿个进士状元啊,孝子贤孙啊,贞洁妇人啊,(政府)都会赐匾,这个已经成为这个大清律例规定的,荣誉的象征嘛。现在
本科毕业的管黎明有着较强的文化素养,为匾额创作合适的文字,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手工篆刻一个印章,他往往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在上手之初,也觉得制作匾额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可事实上,却是屡屡受挫。
匾额艺人 管黎明: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呢比较复杂。首先一个工具,纂刻的刻刀肯定是不行的。到木匠那去了解一下,有专门这个刻刀,后来就买了。买了以后有的时候还是用的不顺手,还是自己制作。
这雕刻的问题解决了,新的困难却接踵而至,匾额做好了,需要油漆,油漆做完了,还得贴金,这可是管黎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但凭着一份热爱,他还是一头扎了进了去,托朋友到处打听,拜师学艺,成功还原了古代制匾的工艺。在此之后,他又尝试着将美术元素结合到匾额制作中,这效果啊,还真是不错。
匾额艺人 管黎明:这一块呢,比较素一点,没有上油漆,就字刻完以后呢,就直接用这个,我们国画里面的叫山绿,直接上上去,干了以后就可以了。
如今,全国各地的不少寺庙和古建之中,都有管黎明亲手制作的匾额,可大部分却是免费的。有了技艺,但不逐利,自然有人说他是傻瓜,还有人觉得,机器能干的事情,非要花时间手工制作,也难以理解。
匾额艺人 管黎明:社化的多元和机械化的程度太先进了,匾额逐渐在萧条没落。有人会说这个机器刻出来的都好,都比你这个精致多了。就像纂刻印章是一样的,现在机器的也很多,那为什么文人这个写字画画还是要手工刻呢,追求一个它的金石味道。
技艺被历史湮没,传人寥寥无几,但是这些年,匾额在艺术市场上却锋芒毕露,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拍卖价达到了160万元。这也是对手工和文化价值的认可,每一方匾额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只要是品相完整、雕工精美、书法绘画上乘、题写人有一定社会或艺术地位,其身价大多不凡。
匾额艺人 管黎明:把古代的文化,运用到这个木头上面。一块木头,放到谁手里,谁都会刻,谁都能刻字。但是要把我们自己这个情感刻进去,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留给后人一点东西。眼睛看,用心品,其实有的时候言语也很难表达。
普通的木头,变成匠人手中的匾额,就如同生了一颗心脏,跳动的是匠人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千年的传承。道器合一,更是每位匠人的追求和匠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