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城市中呢,有一些小手艺人,他们没有阔绰的门面和惹眼的广告,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技艺,因为对他们来说,这门技艺承载的是回忆和深情。今天的匠心系列报道,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草编艺人。
市民:这个东西少见,勾起小时候的(回忆)蛮相似的。我老年大学学的,全是学的这个东西,所以我看到特别高兴。
简单的行头一摆,董长富的草编作品就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年纪大的找个回忆,小孩子们看个新奇。振翅欲飞的蝴蝶、威风神气的螳螂,造型各不相同,乐趣却如出一辙。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材料易得易作,所以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在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土地乡野就是孩子们最大的游玩空间,小朋友们的玩具通常来自大自然。
草编艺人 董长富:十五六岁,一位老师傅,在田里干活,田里有个小蚂蚱。(他说)这个东西我编出来给你看看呢。 老师傅双手灵动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蚂蚱便跃然眼前,年少的董长富看傻了眼,自此便和这草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草编艺人 董长富:我就帮他家里干农活,干事,打动了师傅的心,就教我几个。这又是一种蚂蚱,书上叫蝗虫。
一把剪刀,一根大号的针,一个锥子,简单的工具正如这草编的单纯。左一折,右一折,动动剪刀,在董长富的手下,二十几种小动物信手拈来,这份熟稔也是几十年生活的见证。
董长富的女儿 董玲:情感的一个投入吧,他挺喜爱这个。他就是低着头日日夜夜在编,真的不希望他这样,他这里都弯了。
董长富是安徽马鞍山人,这些年他带着自己的草编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本不需要他再奔波,但每天他都会一坐几个小时,手中的一草一叶,寄托他对过往岁月的深情。他觉得,这相伴几十年的手艺,不应该被快速工业化的社会忘却。
草编艺人 董长富:这个放在家里几十年都不会坏。这是人工仿造的叶子。
除了棕叶,现在董长富也会选用一些仿真叶片,这样就能大大延长作品的寿命。
草编工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像董长富这样的小手艺人,却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局面。因此这小小的创新,也承载着董长富的期待:多一些认可和尊重,少一些遗忘和不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