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心灵手巧的常州工匠用尖头的火棒在木梳上烫画,用来装饰传统名特产“宫梳名篦”,从而形成了一门精湛的民间艺术,那就是常州烙画。说到常州烙画,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汪鹤鸣,他的作品 “古朴典雅、细腻生动,既有国画大作风韵,又具有精雕细刻之魅力”,曾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的展出,他是常州烙画艺术的代表性大师。而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常年“笔耕不辍”,成为了烙画届不老的常青树。
作为常州文化旅游的新亮点,不久前开放的茅山东方盐湖城,正吸引着八方来客。这个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内,有一座烙仙楼,里面展出了近百幅关于道教神仙的画像,而这些画像的作者,就是汪鹤鸣和他的学生们。
烙画大师 汪鹤鸣:烙画本身就具有古朴厚重 这么一些特点 在表现道教这些神仙的话 很飘逸 很古老
近百幅画像,几百个人物,神情各异,让游客们大呼神奇。
游客:我还以为是画上去或者刻上去的 游客 因为烙画出来都是一些木炭 黑的 黑白的 但是我现在看到有颜色 我不知道这个颜色怎么弄上去的 确实是很不错
市区化龙巷项家花园一间十平米的房间就是汪鹤鸣创作的地方,出生梳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拿着父亲的一套烙画工具,画了一幅马克思头像,赢得了家人和邻里的一片称赞。四十多年来,他以烙铁作笔,以木板当纸,把全身心的爱和热情投向了烙画,即使如今年逾古稀,仍然坚持着一天三画的习惯。
烙画大师 汪鹤鸣:起床了以后画一个小时 睡过午觉一个小时 晚上就是八点到九点 再做一个小时 所以一天基本上就画五六个小时
2002年,汪鹤鸣从教育系统退休,之后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烙画创作中,改良烙画工具,优选烙画材料,创新烙画技法。
烙画大师 汪鹤鸣:用粗笔基本上烫烙了以后 可能还不够匀称 这个就能起到一个润色的作用
在汪鹤鸣的烙画作品中,花鸟、山石秉承了国画的精髓,也吸取西洋画的写实技巧。他反复试探传统绘画的技法,使作品气象蓬勃,丰厚之极又不失于空灵。这些作品,有的仅黑、白、黄单色种,却烙出色彩所无法比拟的神秘世界,也给人以视觉上一种返璞归真的冲击。
烙画大师 汪鹤鸣:其实烙画可以把其他画种好的东西采纳进来 不仅仅要把它变成工艺美术高雅的门类 而且还要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单一的颜色好像还不够表达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面我们适当加了色彩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全国手工业联合会 他们对我们常州烙画 说你们是一种创新 给我们定名为烙彩画
而在人物的烫烙中,汪鹤鸣没有固守烙画的传统手法,而是把烙画与手绘上色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保持烙画本色的同时,为人物的皮肤和服饰适当添加色彩,精确的刻画,平简意到,形象生动。
烙画大师 汪鹤鸣:我觉得烙画要传承的话 单是靠家族传承这个面太窄了 再一个(社会)不容易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可能很多人会惊讶,这么一个烙画大师竟然没有把毕生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后人,事实上,汪鹤鸣老先生一直致力于烙画的传承,只不过,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烙画普及教育之中,烙画的传承人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近千名全市的美术老师。
烙画大师 汪鹤鸣:因为它的温度的储存要比尖笔头好 所以你可以用粗笔头的尖的部分去烫烙你要的轮廓线
在汪鹤鸣的倡导下,从2011年开始,常州烙画研究会对全市中小学的美术老师开放传授烙画技艺,至今已举办了4期,有一千多名老师接受了培训。
烙画大师 汪鹤鸣:有了这边之后 然后再一点点批出来 我本来以为是要用那种喷的工具 不要一直按在里面 会形成焦斑 焦斑以后会僵化 美术老师:我觉得汪老师敬业的精神非常好 能够把技艺弘扬 传播出去
美术老师:他对我们技法上面的传授是亲自辅导 我觉得这方面非常好 让我们受益匪浅。
为一名教育专家,汪鹤鸣认为,烙画特色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拓展和提高。让烙画走进校园,不仅可以提高艺术教育的品位,还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良素质。为此,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每年举行一次书画艺术展览的制度,师生们踊跃创作参展,对培养艺术苗子,传承和发展烙画技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术老师:不管是小学 初中 高中 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感兴趣 但是还是要经过不断的尝试才能够用好它
美术老师:这种模式蛮好的 首先面比较广 能够普及开来 有些非遗项目 大多数传统工艺都是师傅带徒弟 带不了几个人
烙画大师 汪鹤鸣:他们把烙画学会了以后 就不仅仅在临摹上面完全可以把握住 他还可以创意 创作 对烙画传承和创新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给老师们讲完课,汪鹤鸣来到北郊中学的一间教室,这里是一个小型的烙画展厅,都是他和学生们的得意作品,其中最珍贵的是他最早期的作品《毛泽东头像》和《心声初放》。
烙画大师 汪鹤鸣:聋哑女孩 给医生针灸了以后 开始讲话 这个意思 作为我个人来讲呢 我也是受冤假错案以后 刚刚初步得到自由 在这个时候 我烙这个画 意义就特别了
看到这两幅作品,汪老似乎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时代,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当初那个拿着父亲的烙笔一试身手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常州烙画的泰斗,一路走来,他对烙画的执着没有改变,对烙画技艺的研究孜孜不倦。来看这两件作品,他还有一个更深的用意。烙画是靠烫黑的碳粒来呈现画面的,时间一长碳粒失落,烙画也就无法长时间保存。而这两件作品已经保存了四十多年,依然如初,他准备拿去参加5月份在深圳举办的烙画研讨会。
烙画大师 汪鹤鸣:这两幅画就是很好的说明 怎么会这样呢 我回想起来 第一烫烙的时候 不仅仅烫表面 还要烫到木质部分 要烫到里面 哪怕是淡色的 也要烫两次 第二要上高质量的清漆 保护
回到家中,汪老再一次拿起了烙笔,精力虽然有些更不上,但是每天的创作不能间断,那炽热的烙笔在挥就不凡艺术作品的同时,也烙写出汪老绚烂的人生。
烙画大师 汪鹤鸣:人总是要老去的 但是留一点好的东西在人间也是有意义的
作为一名工艺美术大师,汪鹤鸣不仅在烙画技艺上炉火纯青,更在烙画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一个有效的模式。我们希望,在他的带动下,在全体烙画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常州烙画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