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陈卫华的“阳光之家”

时间:2016-04-29 17:53:05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在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里,有一个叫阳光庇护中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几间简陋的教室就是它的全部,可一方小小的天地,却承载着无数残疾人的希望,所以它也被称为“阳光之家”。

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老师 孙三林:我们把书翻到116页,
学生:陈老师翻到了
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老师 孙三林:然后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叫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然后在本质过程中,要求我们有责任心。。要求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里是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的文化课堂,教室虽然不大,但是学习的氛围非常棒。陈卫华,是阳光庇护中心的主任,也是中心的创始人,6年多时间的朝夕相处,这里的孩子们都亲切的叫她“陈老师”。
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今天我们学生谁一起包的啊,许亮还有陈希,呆会我们吃完了,带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你们的手艺怎么样,
学生:谢谢陈老师,
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没关系,先尝尝自己包的馄饨怎么样
陈卫华最早是一名社区工作者,2009年3月份的一天,当时的戚墅堰区残联领导找到了她,并交给她一个“任务”,阳光庇护中心也就此起步。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 主任 陈卫华:找我过去,说要成立一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原来我是从事社区工作,对残疾人托养这一块,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领导找我谈话之后,我就骑了个电动车,在我们常州市的几个辖区内,残疾人托养做的比较好的,一家一家去拜访。
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陈玉华没有退缩。白天向“同行”取经;晚上加班加点制定中心创建方案;周末还要抽空走访区内有智力残疾人士的100多户家庭,进行入学筛选。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第一个学生应该就是聂胡波,波波,波波是领养的孩子,父母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妹妹,所以波波是跟着奶奶生活的,奶奶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平时照顾他可能也有点力不从心,另外他一个人在家也比较孤单。
阳光庇护中心的招生对象是区内16周岁以上59周岁以下,智力残疾或有轻微精神病的人员。2009年10月,中心开学,一共有20名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两名老师分别开设了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康复训练等课程。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说实在的,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是刚刚起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自己一边学,一边在帮着孩子康复,帮他们营造一个家庭的氛围,能让他们在这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陈卫华看来,学员们在进入中心以前,很少与外界接触,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单调而乏味,而社会的不理解,甚至是不尊重,更让他们的心灵变得闭塞。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我记得,开始的时候,我们带着学生到外面去玩的时候,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整个公交车的回头率很高,都看着他们,有几次,有的人还说,你看一群呆子来了,像徐亮的话,他们是懂的,还会跟车上的人闹,吵,融入社会一方面需要他们能力的提高,另外一个,也需要我们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的确,相比于物质上的支持,这些特殊的学员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理解。而阳光庇护中心想给予学员们的,正是爱和信任。六年的时间里,中心有5名残疾人取得了明显康复成效,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回归了社会,而其余的学员,也都有了改变。
同期声:学员吴健的妈妈 周洪娣:原来他爱吃的菜,我们不能吃的,他会有意见,就是发脾气,不响。。现在是不对了,他很照顾我们的,还夹菜给我们吃,有一回我跟他父亲说说,感觉眼泪都要留下来了,真的感到挺高兴的,话也比原来会讲很多。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志愿者 刘爱平:波波的右手是这样子的,但是他用左手来,现在他一套动作基本上能学会了,我们7个人,有四个人学会了。    
记者:看到他们学会了,你作为老师是什么感受    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志愿者 刘爱平:我感觉我很自豪,很骄傲,因为常人能够学会的东西,他们也能够学会
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老师 孙三林: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没有正常的孩子那么明显,但是你静下心来去感受的时候,你心里面其实蛮开心的
能让学员们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实现“不残缺”的人生价值是陈卫华最大的心愿,因为找到一份固定工作,往往就意味着生活多了一份保障、未来多了一份希望。在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居家养老送餐点送餐的这对夫妻,就是阳光庇护中心最早的一批学员。丈夫刘庆智力残疾,妻子下肢行动不便。可现在每天上午,刘庆都会骑着电动三轮车,和妻子一起为社区50多位老人们送餐。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我们的送餐是每天的九点半到十一点四十分这样,不管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还是炎热酷暑,每天那个时点都要到,而且要照着那个时点把饭菜送到老人的家里,招了很多人,很多人都不愿意,后来就让刘庆尝试着送。
罗大妹(101岁):社区里面的人专门送来的,味道怎么样,点头,这个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做的馅料。哦哟这么大一口。
能找到工作是好事,可暂时还不能踏上工作岗位,怎么办呢,陈卫华又想了不少办法让学员们增加一些经济来源,减轻家庭负担,给工厂加工狗食包装袋,给外贸企业包装过铅笔,但由于学员们的动作慢,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她不得不让庇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夜工,最后刨去运输费,赚得就少了。现在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做手工串珠。海绵宝宝的笔筒,卡通的餐巾纸盒,各式各样的小挂件,这些都是老师和学员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尽管孩子们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但是这些工艺品的销路却让陈卫华头疼。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我们在网上也有销售,但几乎是零销量,后来又通过爱心义卖的渠道,但是这个渠道毕竟次数是有限的,这也是让我比较困惑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一直在摸索,希望能找到适合残疾人学员做的项目,一方面是帮助他们能够康复,一方面是能够有小的收益,能够让他们的家庭摆脱困境。
在六年的时间里,陈卫华在阳光庇护中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学员们的良师益友,甚至是家人,而面对种种困难,她一直都在坚持,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些的特殊学员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残疾人的公益事业中。
同期声:戚墅堰街道阳光庇护中心主任 陈卫华:我感觉很欣慰,也很心酸,六年前我们的这个团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也是比较追求上进的,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当然我们还很不专业,也希望有机会能让我们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然后更好的来从事这个服务,把我们的学员康复的更好,让他们的家庭更加的放心,让社会更加的和谐。
六年的时间,对于阳光庇护中心的学员们来说,中心给予他们的陪伴、经历和收获,更像是一份无价之宝,不论残疾程度如何,他们从未放弃过追逐梦想的步伐。也许有一天,在路上,在公交车上,你会和他们相遇,这时候,请你不要嘲笑他们,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