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 常州火车站 李延良手里拿着火车票,坐在路边大哭
字痴 李延良:我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为辞海这样奔波,看了辞海三四十年找了这么多差错,没有人理会,所以我说吴钩叫罢无人会,没有人理会,我不是为我个人,我个人也没什么所求。
这位情绪激动的老人,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并不陌生,他叫李延良,是常州有名的字痴。三十多年来,无数次向权威叫板,曾经将季羡林、金庸等都告上法庭,他对于文字的纠错工作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但凡遇到质疑,一定要争辩到底。老李从57岁开始,先后进行了9次文字质量万里行,此次,是他第10次文字万里行,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老李今年应该已经83岁高龄了,这么大的岁数,为何还要自找苦吃呢?
李延良家中跟女儿打电话
字痴 李延良:都不在家,家里关门的,儿子上夜班的,没有人。字痴 李延良:没人送,女儿不在家,儿子上班,孙女上学。
打电话来的是在上海定居的女儿李松,挂完电话,83岁的李老心情有些复杂,34年前,老伴去世后,李延良成了儿子李柏和女儿李松唯一的依靠,可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字挑错上,老李没有更多时间来顾及这个家。1991年,第一次文字质量万里行时,十来岁的女儿哭着极力反对,如今,女儿早已成家,远在上海,对于父亲再一次的文字质量万里行,她已经知道劝不住了。
字痴 李延良:做这个工作任何人阻挡不住我的,假如谁用刺刀刺着我的心口,顶上去我顶不动,其他任何方式挡不住我的。
三十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企业工作的老李开始了挑错生涯,教材、名家著作以及街头招牌都是他的挑错对象,金庸、季羡林也都曾成为他的被告,国学大师季羡林怒斥他是“食今不化”,作家余秋雨则尊称其为“一字之师”,三十多年来,周折不少,争议不断,九次文字质量万里行也把他折腾得一贫如洗、疲惫不堪。
九年前
李延良:我那时候说的,不到黄河不死心,过了黄河不回头,心情很(悲凉),很悲伤的,就这样冲到了北京……
九年后,老李还是继续上路了
字痴 李延良:第十次万里行,一订正辞海万千错与谬,纯洁文字,吴钩叫罢谁人会,吴钩是宝贝宝剑,我认为我能够为中国语言文字做较大贡献,但是谁能来理解,谁能来相信我。
这是老李第十次文字质量万里行的宣传标语,除了一贯的宣传文字规范,这一次的主要目的,是赶在2019版辞海出版之前,为辞海纠错奔走疾呼。老李说,一般书籍的错误率应该在万分之一以下,但辞海是中国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被他发现的谬误处竟然高达28000多个。
字痴 李延良:这里应该改成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被引用的文字不能消减,不能增加,不能改变标点符号,辞海都没有执行。高高在上,别人都是搬不倒它,别人不能跟它相比,恰恰碰到我这样一个字痴,三十四年的时间就不买这个死账,就是要跟它叫板。
这么多年的文字万里行,辞海的错误一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而更让老李气愤的是辞海出版社的漠视态度,1996年,老李曾带着勘误表主动找到位于上海的辞海出版社,没想到却受到了对方的冷眼相待。之后辞海发布的一篇声明,更是把老李气得直跺脚。
字痴 李延良:有理有据的差错很少,被下一版辞海采纳的更是凤毛麟角,我的辞海订正书大概是五十万字。请辞海走下神坛,接受人民群众的校正。09版辞海我买两部,第一部看烂了,再买一部新的。
常人或许无法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老李这种行为究竟值不值,但他的这份坚持与勇气,值得我们致敬。当天中午,老李从位于市区的家中出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
第十次文字质量万里行,老李计划用15天的时间在北京做宣传,将他花了近三十年完成的五十万字辞海订正书,交给新闻出版总署。
4月11日中午11点 出门 邻居送行。
邻居:一路顺风啊。
字痴 李延良:谢谢。
说完老李转身离去,这样的场景,让他想起了三年前的第九次文字万里行,当时是9岁的孙女为他送的行,他说这么多年,孙女最理解自己,而自己一心扑在文字纠错上,来不及体会,孙女已经从俏皮可爱的孩童,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他,也从意气风发的。
字痴 李延良:看了辞海三四十年找了这么多差错,没有人理会。不到黄河不死心,我说过了黄河不回头,假如我不了结这件事情,我死不瞑目,死不瞑目。
三十多年来,李延良所做的,也许早已超出了纠错本身的意义,从第一次文字质量万里行到第十次,从纠正第一个错字,到拿出第一张勘误表,老李的执着、坚持,感动了很多人、很多城市,这么多年,棱角逐渐被磨平,但是内心的目标不变,理想依旧,将继续为净化祖国文字贡献毕生精力。
“也许,你航行了一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了一生,也没有登上顶峰。但是,触礁的未必不是勇士,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奋斗的结局如何,奋斗了,就会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一直以来,李延良就是用这首诗来勉励自己的。也许,有生之年李延良看不到成果,但是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回忆起来,在那么一个年代,有那么一个人,曾经为祖国文字的净化奋斗了大半个人生。我们再次向李延良致敬,祝愿他一路顺风,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