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态葬,具体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树葬、鲜花葬、水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常州目前有14家经营性公墓、2家塔陵和公益性公墓(骨灰堂)200多家。每年的死亡人数约为25000人。连线记者发现,这两年,有很多市民开始选择生态葬。来看陈杰的报道。
生态葬志愿者家属 江忠如:我亲爱的哥哥,江子健先生,请聆听这里的鸟鸣花语,感受这里的祈祷祝福,我们在这里为他送行。
去年,江忠如的哥哥江子健去世后,家人为他选择了生态葬,安葬在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里的常青树下。自2014年,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开展首届生态葬以来,目前为止,共有十位逝者进行了生态葬。四川来常暂住寨桥的新市民袁兵去年5月发生车祸去世,年轻的生命停留在了21岁。袁兵去世后,家人将其眼角膜,器官等捐献出去,并商议决定按照袁兵生前的性格喜好为其安排生态葬。
袁兵的父亲 袁中志:他本身喜欢那些花花草草的。
袁兵的姑妈 袁中香:把他的器官捐献出去,让别人继承,让别人活下去吧。正因为他有爱心,我们作为父母长辈的,才这样做继承他的心愿。也让他走得值得,一生没有遗憾。
生态葬所选用的是进口的可降解骨灰罐,入土安葬三个月后,骨灰罐将会自然降解,与泥土融为一体。选择生态葬,意味着放弃传统墓葬的刻碑留名,以供亲属祭奠。对此,袁中香表示,家人也是权衡再三之后做出的决定。
袁兵的姑妈 袁中香:立碑啊,刻名字啊这都是次要的,主要是现在生态葬讲究环保,人活着,只要记在心里就行,永远在心里。
常州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企划专员 蔡安纯:并不是说我们选择生态葬,可能有些人就会想,对逝者的不敬啊这样子,其实这是让他们回归大自然的更好的办法,而且为我们环保也作了很大的贡献。
厚养薄葬成趋势
海葬是我市最早推行的生态葬形式,从2005年至今,已举办过10次骨灰撒海活动,随着生态葬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和认可,后来又推出了树葬等。但美景如画难敌千年旧习,在一部分市民看来,生态葬似乎和薄葬划上了等号,难以表达对逝者的感情。不过对于家庭成员合葬,大多数市民还是认可的。
临近清明,各大墓区迎来祭扫高峰,记者对前来扫墓的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显示超过90%的市民支持家庭成员合葬。
市民:这个只是今后纪念的一种形式,其实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要去在意,以后的合葬我觉得能接受,没有什么特别意外的。
市民:合葬,本身就是家庭成员,一个家里面的,那没问题,大家葬在一起,如果说扫墓的话,也比较方便。现在土地也比较紧张,对土地节约也有好处的。
横山桥清明山墓区主任 是加奇:我们现在大概有8000个墓位左右,基本上现在都是夫妻合葬,我们这个已经实行好多年。
不过,也有一些市民对于家庭成员合葬心存芥蒂,对于夫妻合葬基本都能接受,但对于上下辈两代甚至几代人一起合葬,还是不太能接受。
市民:我觉得不要合葬了,活在这,年轻人对父母好一点,还要什么合葬,我不喜欢。
横山桥清明山墓区主任 是加奇:尤其是受到传统观念带来冲击,可能还要我们做一些工作。
鼓励家庭成员合葬,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提高单个墓位的使用率,降低整体上墓位的占用率,进而达到节约土地、节省资源的目的。其实在殡葬这个问题上,多数国人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抱怨现在殡葬服务太贵,“墓价贵过房价”,“生不起也死不起”的质疑不绝于耳;但另一方面又碍于面子,碍于别人的看法而在殡葬问题上铺张浪费,骨灰盒要选上档次的,墓碑要选精雕细琢的,墓园也要选“风水好”,价格高的。因此不管是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还是倡导海葬、树葬、壁葬等等生态殡葬方式,最终都要理念现行,就是要普通群众先从理念上接受新的殡葬方式,才能最终在行动上移风易俗。
常州市民政局副局长 杨继洪:在选择海葬,包括选择生态葬的,包括我们选择简单礼仪的,也都给一定的经济补助,从几个方面来推行我们的殡葬改革和惠民殡葬。去年一年补贴政策惠及了1万多人人次,补贴资金达到1500多万。
常州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总经理助理 徐晓旭:一般我们的花坛葬、树葬、海葬、基本上常州市民政局都会给予相应的补贴2000元,同时在整个前期仪式过程中费用是全免的。
我市民政部门从2012年期就开始推行生态葬,到去年为止共有284位进行了海葬,10位者进行了树葬。今后,我市将逐步扩大绿色生态葬示范点,并在所有公墓建设生态葬区域。
常州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总经理助理 徐晓旭:我们这个墓位产品整体面积是不超过0.5平方,这个墓碑高度是70公分,整个产品0.5平方里面就可以放置双穴,也是缩小型景观型的一种节地葬。节地葬主要是有平板葬和草坪葬,整体的草坪葬单穴是不超过0.7平方,双穴是不超过1平方,跟传统的墓葬相比的话,节地的百分比是达到了30%以上。
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范炎培:祭祖,为什么啊,思念故人,我们对他的一种思念主要在心里面,不在乎搞很大很规模的一种形式,老人在生前的时候我们怎样孝顺他,死了以后我们安葬就俭朴一点,厚养薄葬,应该成为大家的一个观念,成为社会上一个共识。
未来,生态葬路在何方?从长远看,节地生态葬是推动殡葬改革向更环保、更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政府部门也要通过引领示范,改变大家的旧观念,相信假以时日,这种新型的安葬方式也会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