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因为那里有爸爸妈妈的养育和呵护,但在社会上,有那么一群人,叫“三无人员”,是由民政部门收养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公民。面对坎坷的命运,他们中的有些人并没有退缩,而是加倍努力地融入社会,今天我们就为您讲述,从自卑孤儿蜕变成美丽天鹅的80后钢管舞女孩夏冬梅的故事。
三无人员 刘志明:莴苣,你常州话还会说吗?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莴苣。
三无人员 刘志明:扬州的消费比我们常州高还是低?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高太多了。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年货吃完了吗?
三无人员 刘志明:还有一点苹果,特别是那个豆子挺实惠的,一袋一袋,刚好下酒菜,蛮好的。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好吃吗?
三无人员 刘志明:好吃。
今年28岁的夏冬梅在扬州一家钢管舞培训中心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她总会带一些土特产来给常州福利院的三无人员,陪他们聊聊天,因为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也曾经是一名三无人员,所以很自然的把这里当成了“娘家”。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现在没有对象也没有结婚,这里就是我唯一的家,对这里有依赖感。
回忆儿时,夏冬梅说打从她有记忆开始,就在常州儿童福利院生活了,对家人的印象十分模糊,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好在护工阿姨和小伙伴们都很照顾她。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我是多病体质,从小就容易生病,医生都会拿吊瓶到房间里来给我们挂水,每天都会来看我们,一下子认识那么多小伙伴,感觉很开心。
就这样,直到14周岁都没有被领养出去,冬梅顺利住进了常州市福利院。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唯一的出路,所以一直很勤奋,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还顺利考取了江苏理工大学,尽管如此,“福利院孩子”的头衔还是让她觉得很自卑,直到现在,她都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从福利院走出来的。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读书的时候不合群,性格问题,只有同桌能讲几句话,跟其他同学就不敢讲话,也没有办法去交流,特别自卑。 记者:那比如说看到其他小孩上学放学都有爸爸妈妈接。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特别羡慕,偶尔有的时候护工也会来接我们,就感觉特别温暖……你不告诉人家是福利院走出来的,你可以一样生活,如果我说出来反而会得到别人的同情,那就没有办法证明你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的。
大学毕业后,按说冬梅应该找一份对口的工作,怎么就与钢管舞结缘了呢?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那时候胖,140斤,人远看过去跟球一样,一心想着减肥,又找不到工作,正好我每年有奖学金存着,然后就去报了钢管舞班。
记者:但是你学的时候,大家对钢管舞不是特别了解,甚至有些歧视,对吗?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不好,但是真正学到它以后,觉得是一个正能量的东西,朋友说你以后可以教钢管舞,一个月工资也有5000多元,那个时候就觉得工资很高了。
一开始,冬梅学习钢管舞,老师很不看好,甚至扬言就算学会了,也没人会请她教课,正是这样的打击,激发了她的斗志。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教我的那个老师一直在别人面前说,我形象不太好,以后不要让我出去教课,她说我这辈子都瘦不了,为了这句话,我后来特别努力地练习,在我的教学当中,我都从来不会去说学生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一直说的,只要你努力,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付出终有回报,后来,冬梅考取了亚洲钢管舞协会的裁判证,还自学了爵士、民族、芭蕾等舞蹈,现在在扬州的一家舞蹈培训中心担任教练。说到今后的目标,她想开一家自己的钢管舞培训机构。在事业蒸蒸日上之余,冬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从福利院走出来的孩子,经常组织一些爱心人士做公益活动。
钢管舞女孩 夏冬梅: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给他们做饭,然后到孤儿院陪小朋友,教小朋友画画什么的,想义工群能壮大起来,让更多的人去帮助一些弱势群体。
常州市福利院院长 徐克禹: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自谋职业,自己能够生存,同时在自身的努力下,还能够发动倡议社会上的爱心团体做一些捐赠,爱心公益方面的活动
夏冬梅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福利院走出来融入了社会,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一个自卑孤儿蜕变成天鹅的励志故事。然而,像她这样的“三无人员”还有不少,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福利院“三无人员”:更需社会关爱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三无人员”520名,其中在常州福利院的有152名,年龄最小的14岁,他们害怕和社会接触,有些人一辈子就在福利院终老了。
文文:我怕出去了,大家都知道我是这里的,会乱传乱说,做微商大家不知道我生活怎么样,我天天发自己的照片,也不知道我是这里的,大家也不会觉得我是可怜的。
市福利院院长徐克禹认为,三无人员的社会化难题,一方面,源自他们本身,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肢体、智力等;另一方面是从小成长的环境,福利院的护理人员,只是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料,精神方面,他们是很空虚的,更大的问题,是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外界沟通。
常州市福利院院长 徐克禹:有孤独、自卑的心理,这方面同时我们也通过社工,志愿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培训,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他们跟社会上正常成长的青年有一定的差别……我们也希望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团体,能够关心我们院内这些特殊的三无对象。
三无人员,他们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也需要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成长,不希望别人看待他们的眼光是异样的。在此,我们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在社会的大家庭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