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常州来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却通过“格桑花”和常州人民联系到了一起,完成了一次别样的城市探索之旅。
说起格桑花,相信大伙都不陌生,“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格桑梅朵”,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花,它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被藏民们称作幸福花,而万里之外的常州,有这样一个组织,以花为名,他们的使命是为青海西部地区青少年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改善成长环境,2月28日下午呢,他们就组织了一次“格桑花”常州探索营,35名青海湟源的同学分成9组陆续出发,在陌生的城市寻找捐助人代表。
同期声: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秘书长 徐来:我们安排他们分组寻访自己的捐助人,但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寻访捐助人的任务,我们通过他们中间可能要乘公交车,要问路,要拍照,要打听一个关于常州的故事,我们主要是锻炼他们的城市生存能力,因为这些高中生以后会考上大学,他们迟早要一个人去面对陌生的城市
贺千雯、张晓燕、张胜、陈财邦都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一中的高一学生,他们四人被划为一组,要寻访的捐助人住在湖塘新城花苑。下午2点,他们从酒店附近的青山桥公交车站出发。常州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于当地人来说自然是熟门熟路,可对于这些初来乍到的孩子们来说,寻访任务却是不小的挑战。
同期声:青海省湟源二中高一学生 贺千雯:一点都不熟悉,拿地图看一下,然后再百度搜索,应该有点头绪了
贺千雯是个藏族女孩,家里主要靠父母放牧来维持生活,爷爷奶奶长年患病,父母外出之后,都是她和妹妹照顾,而其它三个孩子也来自青海牧区,家庭十分贫困,但是品学兼优,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是格桑花将他们从辍学的边缘拉了回来。也给了他们这次锻炼的机会,周末的城市交通异常拥堵,加上修地铁,孩子们在路上彻底蒙了,通过问路、手机导航,才终于登上了驶往终点站的2路车。
参加探索活动的同学们通过查找地图、问路、手机导航等方式前往各自目的地,他们有的要坐公交转车,有的要在高楼林立的小区里寻找门牌号,有的则选择步行前往,寻访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惊喜。
经过多番寻找,见到捐助人的一刹那,孩子们第一时间送上了拥抱。虽然平常会有书信电话往来,但彼此都未曾谋面,一瞬间,满满的都是家人团聚般的欢乐。
同期声:捐助人 严振洁:可开心了,就是哇,我说别的小组都到了,好着急啊,怕你们走丢了,这组最远了,都不容易,太棒了
青海省湟源二中高一学生 张晓燕:以前从没看见真人,就跟做梦一样,觉得也没机会看到,毕竟太远了,但是这几天出现了真的挺开心的
青海省湟源二中高一学生 贺千雯:可能对于我们这些偏僻地方来的孩子来说,能有这样一位妈妈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格桑花的每一位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妈妈我爱你
同期声:捐助人 严振洁:哎呀太开心了,谢谢谢谢……很期盼,因为我没有女儿,一直梦寐以求我想生个女孩,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这么贴心,这么暖心的女孩,特别特别喜欢她,我觉得跟她特别特别有缘,这真的是种缘分
据了解,2015年,常州共有400多位市民通过格桑花和青海的贫困学生结对一。严振洁和王冬妹就是其中两位。在捐助人王冬妹的家中,大家围坐在了一起,孩子们还带来了表演。
青海省湟源二中高一学生 张胜: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优美的歌声,妙曼的舞姿,似乎把大家带到了草原,作为回应,捐助人一家也给大家讲述了大文豪苏东坡在常州的故事,并邀请孩子们品尝地道的常州特产萝卜干。
同期声:青海省湟源二中高一学生 张晓燕:第一感觉就是挺咸的,吃着吃着就感觉挺脆的,很好吃
最终呢,9组学生都顺利找到目的地,见到了捐助人。大家也了解了格桑花的工作模式和流程,更感悟到了格桑花承载的希望和精神。
同期声:捐助人 王冬妹:反正就是爱心吧,大爱无疆
捐助人 严振洁:虽然我只是一点点的绵薄之力吧,我只捐助一个孩子,但是我觉得这需要用心,用情去把这个事情做好,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精神上的交流,一种寄托
在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秘书长徐来看来,城市探索活动不仅是一次社交、应变能力的锻炼,更引发了孩子们对克服困难、提高效率、增强勇气等方面的思索,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关爱包容的品质。
同期声: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秘书长 徐来:不仅仅是把孩子带出来参观一下,让他们开开眼界,我们更主要的是希望他们通过拓展营活动,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能够学到一些技能,这个课程才是我们的重点
“城市探索”是格桑花拓展营的特色活动,寻访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城市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的一次考验。如今呢,孩子们已经登上了驶往青海的返程列车,让我们祝他们一路顺风,也对十年间帮助和支持格桑花的人们道一声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