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开篇的歌词呢,马上就要变为现实了,因为国务院在最近出台文件,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将不再设置围墙,已经建成的小区要逐步打开,这条消息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市民:开放了肯定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因为从小到大都习惯了是在围墙里生活的,突然开放觉得有点不适应的。
市民:我不愿意小区开放,安全怎么保证,小区物业又该怎么管理呢?
市民:我觉得挺好的,这样小区就更加开放啊,去小区也不用登记什么的,免去了很多麻烦。
对于这项意见,大伙看法不一,根据新浪网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人群中,不愿小区开放的占到了七成。这中间既有小区业主,也有物业的工作人员。
某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我们这里一般都是要登记的,或者小区业主下来领,开放之后对我们来说,管理难度肯定会加大的。
既然这么多人反对,国务院为何还要推行,文件中所说的街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记者:王晓:街区其实是个外来词,英文是Block,是国际上较先进的一种楼盘开发理念,简单概括,就是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是私有空间,下面经商,是商业空间、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而与之对应的当然就是我们身边较为普遍的封闭式小区。
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大致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院建设,另一个是90年代以来,房地产开发商投资新建的住宅小区。小区封闭,居民的直观感受是安静、安全,但封闭小区也有弊端,最突出的是容易导致城市公共交通效率的低下。
这是下班高峰时期,记者拍摄到的城区交通画面,我们可以看到,长虹路、花园街等主干道车流密集,而在武进交巡警大队的交通监控室观察,这样的问题更加突出,其中一个堵点,就在天隽峰小区周边。由于该小区采用全封闭模式,只有两个出入口,又临近大润发、又一城商圈,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出行都成为了问题。
天隽峰小区居民:这里经常发生堵车的,如果小区内部能有一条道路的话,交通能够缓解很多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城南都小区,这里地处中心城区,车流量同样密集,但由于小区并不完全封闭,中间的府北路和虹北路较好地承担了车辆分流的作用。
新城南都小区居民:如果这两条路封闭的话,周边的长虹路,武宜路肯定车就更多了。
新城南都小区居民:这两条路如果不让外面车走,那么西门那边就会堵起来,其他出入口也容易堵。
湖塘交巡警中队副中队长 匡志刚:像常武路应该说道路很宽了,双向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大概十几条,单条路来讲道路条件相当好,但是这样的路不多,真正的小路其实也不是很多,大部分车子都是集中在这几条路上。
这样的现状和对比,正是推广街区制的基础,拿北京等一线城市为例。道路宽度并不比其它国际都市窄,但造成拥堵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城市支路等毛细血管不畅,道路微循环不佳。
城市交通需要开放小区道路作为毛细血管,但没有了围墙,怎么保障居民安全,车来车往,如何不被噪音打扰,要推广街区制,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梁倩倩家住湖塘中心城区的新城帝景小区,几年前,她曾经在法国生活过,对于当地的街区生活,小区道路也有着直观的感受和体会。
新城帝景小区居民 粱倩倩:法国的小区一般都没有围墙的,都是开放式的,小区道路都很窄,路旁边还停车,但是却不怎么堵,这些道路都是可以通行的。
与梁倩倩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在芬兰定居的常州人姚君,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来往于欧洲各个国家,而在欧洲,并没有明确的小区概念。
电话采访:旅芬华人 姚君:没有说一个小区封闭起来的,基本上都是一幢幢的房屋,物业公司也不是管一个小区,而是管一个楼,这个楼是这个物业公司,那个楼属于另一家物业公司,都是相对开放的街区生活。
欧美国家在城市规划之初,就考虑街区与城市的融合,这让道路的毛细血管遍布整个城市。而细分物业的做法,也有效保障了居住安全和服务,这些都值得借鉴,至于目前国人的反对声,在一些学者看来,可能与市民的固有观念存在一定关联。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这项法律的出台,与原有的法律是否冲突,与人们观念中形成的土地产权,使用权相关的理解是否矛盾,还有一个声音,这项关乎到众多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文件,程序是否合理合法,有没有经过广泛的征求民意。
衡教授在2006年曾经出版过一本著作《研究城市伦理》,在他看来,每个城市就像一个个鲜活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目前中国千城一面的情况太过突出,而小区开放,解决的不仅是交通问题,也是让城市变得更加开放,激发出城市内在的活力。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院长 衡孝庆:城市也有自身的生命力,就像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一样,会根据自己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文化和居民自身的特点,以及内在发展的结构,发展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
毫无疑问,开放小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区可以开放,但安全与权益要跟上。所谓安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所谓权益,就是公摊面积收费、物管费等,也应有一揽子的善后工程。只有这些做到位,小区开放才会更好地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