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大厦拔地而起,IT科技日新月异,在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中国众多的传统元素正在消亡,但任何一门技艺都有他独特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艺人来说,除了坚守,用心传承也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在日新月异的改变,逝去和新生,让一个词越来越执著地冒了出来,那就是--记忆。在常州有这么一位老人,沉迷于钢笔画40余载,倾注多年的时光,用笔触记录城市变迁,专心描绘“笔尖上的常州”。
钢笔画家 孟鹤群:利用原来学的东西,一技之长,发挥一下作用,把常州的有些东西能够记忆起来的,能够把现在的面貌描绘下来的,把它积累下来,能够给后人或者其他的人能够看到,对他们也是一种帮助,就这个想法。
钢笔画是个非常小众的画种,但是对孟鹤群来说,可能是“爱上了,就再也分不开了。”一个人,一张纸,这就是他的写意人生。花甲之年,依然笔耕不辍,每天要花上五六个小时进行创作。他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够扩展大家对钢笔画的认识,让钢笔画后继有人。
钢笔画家 孟鹤群:只是小品不行,都是黑白的也不行,人家有一个审美疲劳。就开始尝试用宣纸画。宣纸比较松,但是容易化水,有难度。
【现场】记者 陈寒秋:对我来说,和每个采访对象接触,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感知不一样的人生。孟老师一直寻求钢笔画的各种可能性,创作大幅写生之后,他又将中国画的画风融入钢笔画,让钢笔画慢慢有了中国画的柔情和韵味。而后,他又尝试在宣纸上创作。钢笔硬朗、宣纸轻柔,为了防止墨水渗透,只能站着作画,要是一幅大作,动辄站上数月,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作者了解真切。
好学、钻研,使得孟鹤群成为常州钢笔画第一人。而任何一个名家的成功,肯定少不了一份对技艺的挚爱,也正是有了众多名家的坚守和创新,武进烙画才能在艺术界争得一席之地,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热门。
烙画名家 毛怀青:《清明上河图》全部描绘一遍 描到好,手都要发软的,你没有代表作,就不会被社会认可。所以要作出能够打响市场,被社会认可,被文艺界认可的作品。
【现场】记者 刘晓科:烙画主要是在竹木上绘制,毛怀青是常州第一个尝试在宣纸上烙画的艺术家。从木质到纸质,虽说只是一个材质的变化,却影响了整个烙画界。当我第一眼看到大型烙画《清明上河图》时,不禁为之震撼,不仅因为这幅作品填补了我国烙画史上大型名画作品的空白,还因为毛怀情对烙画的情怀。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武进的烙画艺人逐渐增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烙画在武进是有基础的,但您能想象一位44岁才接触美术的人,能开创属于自己的画风吗?
异笔山水画家 孙焕祥:笔就放在旁边的石头上面,一阵风一刮过来,把笔刮到山沟里面去了,那时候我心焦得很,手里就抽了根烟,一看墨汁的时候,我灵机一动,就把烟蒂沾了墨来试试看,结果用烟蒂沾墨继续写生,出来的效果 跟墨笔差不离。
香烟滤嘴的笔触只能画小品,鬼才孙焕祥就开始用塑料海绵创作,反复研究反复试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的特色。慢慢地,孙焕祥这个名字在书画界排上了名,台北故宫博物馆、国外的一些书画学校,也聘请他为名誉院士,中国书画学会、中国文艺传媒研究会授予他为“世界华人艺术领袖”荣誉。
【现场】记者 刘晓科:从一名走南闯北的放蜂人,到如今成为异笔山水第一人,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艺术家的痴迷与坚守,也因此中国文化才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辉。有感于此,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也是在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而努力,不想他们因时间日渐式微。
时间是书画的挚友,却也是书画的死敌,裱画师灵巧的手,抹去了书画中时间的痕迹。在常州的文化宫、小东门、武进的湖塘等地,集中分布着一些或新或旧、或大或小的裱画工作室,但真正传承了手工裱画工艺的却不多,特别是在机裱逐渐普及的现在,传统的手工装裱工艺也面临着传承的难题。
裱画师 夏兴:这个技术 你不把它发扬下去的话 祖国的书画艺术也没法延续下去 没法传承下去 因为书画和装裱是联系在一起的 自古以来就是
裱画师 王飞:我那时候一帮人一起学徒的也有五六个的 就我一个人坚持到最后。
【现场】记者 施劼婧:手工裱画的工艺复杂繁琐,确实不是谁都能坚守的。但一门技艺就算再小众,也有存在的价值,也更值得关注。经过前期的走访,我选择了两个代表人物,将裱画师的工作展现给观众,因为我知道,对于任何一门技艺,关注本身也是一种支持。点翠同样如此。
现如今真正的点翠头面,只能去故宫博物院观赏。而点翠这门制作技艺,在中国已是濒临失传。可在常州,却有这么一位点翠技艺传承人,坚持着传承这门老手艺的信念。
点翠技艺传承人 王亚军: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模特所要戴的,我们称他为二把头,在清朝的时候皇后妃子都会戴到这个,这里面全是用的点翠的手法。
今年42岁的王亚军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在常州形象设计界也算是小有名气。由于工作的关系,王亚军经常会和拍古装戏的剧组有业务合作,一来二去,他也迷上了点翠工艺,并在多方打听之后找到了87年版《红楼梦》的造型师杨树云老先生。
点翠技艺传承人 王亚军:我说我想拜在你您的门下,做您的徒弟,当时他婉言拒绝了,因为除非你是真的愿意来传承这件事情,他是有可能来带你,你要是抱着玩的心态,(他觉得)没有太多的意思,然后到后来回来了以后,我跟我师傅一直在保持联系,后来有一次他刚好要开这个班,然后我就去了。
【现场】记者 陈寒秋:不同的技艺,带给人们的是不同的感官体验,但却彰显了同样的情怀,那就是用深爱坚守技艺的传承,用创新对抗时间的磨砺。
异笔山水画家 孙焕祥:自己要有这么个毅力, 我说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能够发扬光大,作为中国的公民,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翠技艺传承人 王亚军:让古装饰品给现代人配用,一定要把它传播下去。这就是我们身上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刨根究底的追问,理性客观的态度,热点新闻的冷思考,暗访揭黑,传递正能量,这些都是一个新闻人应该具备的素养,而传播真善美,帮助中华传统技艺进入大众的视野,在未来发扬光大,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