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当了记者,就必须去探究事实真相,这句简单的话掷地有声,而探究的过程,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性客观的态度。2015年,生活连线的记者就是秉持这样的信念,一步步抵达新闻事件的真相,来看今天的“回眸2015”特别报道。
记者王晓:世纪严寒刚过去,零下十度的极度严寒天气相信大家记忆犹新,不过2015年还有一场天灾,相信大家也不会忘记,那就是4月28号的冰雹灾害,这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常州人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冰雹,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力也难得一见。数千辆车在雹灾中受损,滆湖近千名渔民损失殆尽,甚至有位渔民在自救时被大风卷入湖中溺亡,农业林果畜牧业也遭受极大损失。事后,不少市民把矛头指向气象部门,认为气象部门在当晚7点39分发布的预警,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导致市民缺乏准备,蒙受人身财产损失。
同期声:受灾群众:没有收到信息啊,昨晚的感受。
同期声:受灾群众:没有收到啊。
记者王晓:更让市民难以接受的是,就在雹灾当天,中央气象台曾经在上午8点和下午6点两次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明确指出江苏中南部地区有雷电大风和冰雹天气,为何中央气象台的雷电冰雹预警两连发,却没有引起常州气象台重视呢?直到下冰雹的最后一刻,才匆匆搭上了预警发布的末班车?这些问题都是市民们想知道的。
模拟网友:同期声:预计未来三小时内,3小时早就冰止雨住了,这种预告岂不是事后诸葛亮?
记者王晓:那么常州气象台在发布预警的过程中,有没有工作的疏漏甚至失职呢?我们展开了调查,发现其实当晚6点28分,雹灾发生一小时前,常州气象台也曾发布过一条雷电黄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雨,其中也提到了冰雹,而且相比其他遭遇冰雹突袭的江苏城市,常州的信息发布并不算晚,为此我们查询了苏州、无锡、泰州、南京等城市的气象信息,并在节目中列出了一张表格进行对比,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从预警发布的完成性和及时性来看,常州气象台做的不算太差,而且当天也并非没有关注到中央气象台的预警,只是现有的气象监测水平,并不能预测出冰雹到来的准确时间和强度。
同期声:常州气象台 副台长 蒋骏:现在的技术手段还不能监测冰雹,我们也有难处,要是发布了说有冰雹,最后没有,舆论压力也很大。
记者王晓:实际上调查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继续把逻辑往前推演一步,如果常州气象台及时发布了预警,真的能避免损失么?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的接受率和达到率。常州气象台的预警信息,一般通过官网、微博、微信平台发布,但如果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出去,这些平台是否足够?为此我们调查了海南、东莞、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预警发布机制,这些城市由于遭遇台风、冰雹、暴雨极端天气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政府更注重预警信息发布的全方位多渠道,会利用短信、电视、广播、网站、邮件、电子显示频、预警大喇叭、微信、微博等所有能利用的平台,进行多渠道快速发布,让市民无论身处室内还是室外,都能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分析到这一步,其实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相比沿海城市,常州地处长江流域,历史上少灾少难,而预警机制的完善,其实跟灾害频率,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如果建立跟沿海城市一样完善的预警系统,是否也会因为财政投入过大,被纳税人诟病,甚至也可能因为用处不大被沦为摆设。到这里,分析的问题更深了一步,虽然节目一开始是市民批评气象预警,但是到最后,节目想表达的观点是,任何一个城市,都应该建立与灾害情况相匹配的预警机制,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气象部门所能做到的,我们的目的,不是维护气象部门,而是避免舆论陷入一种不负责任的狂欢。
面对公众的质疑,记者有责任通过理性客观的分析,将问题抽丝剥茧,还原最核心的问题,这样的态度,往大了说,能够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往小了说,也能让当事人避免不必要的舆论压力。(淡出淡入)
记者王晓:2015年5月2日,在新华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等主流门户网站,陆续出现一篇报道,称一架常州的直升机在扬州头桥村因为断油而迫降,标题十分吸引眼球:“黑飞直升机迫降农田,农民以为撒农药”;“直升机燃油耗尽迫降农田”,扬州当地百姓的说法,更烘托出一种接近于机毁人亡的紧张氛围。
同期声:模拟配音:“一抬头,感觉一架直升机‘掉’下来了。”
同期声:模拟配音:“晃了几下,离我们不过几十米,太险了。”
同期声:模拟配音:“停在田边这么久,听说是让人从扬州泰州机场弄油。”
记者:王晓:这事情比较巧,这位直升机驾驶员,是我两年前的一位采访对象,他是南夏墅一家磨具厂的老板叫沈本忠,酷爱直升机,花15年研发了这架直升机,我当时一看就确认是他,本想作为朋友安慰一下他劫后余生的心情,没想到这一问,却推翻了所有媒体的报道内容。他告诉我并不是迫降,而是正常加油。
同期声:沈本忠:那天一个客户到我厂里来,说你带我去扬州吧,然后就飞过去了,到了那边,很多朋友说要带着飞一圈,都是朋友么,就飞了,在半路回来的时候,其实还剩下20%的油,以防万一,我说降落了再加点油走吧,并没有迫降,只是正常的降落。连一根麦子都没压到。
记者王晓:降落加油被说成迫降,进而联想到可能的机毁人亡,沈本忠很是郁闷。这么多知名网站不约而同的失实报道,一方面没有找他本人核实,另一方面由于直升机对于大众来说比较神秘,再修饰上断油、迫降等词汇,很容易发酵成大新闻,背后其实源于公众对直升机不了解,而且沈本忠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解释,迫降是每一位直升机驾驶员的必修课,即使真的出现断油迫降,也能避免机毁人亡,为了证实沈本忠所言,我们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乘坐沈本忠的直升机,体验迫降。
正常状态下,飞机引擎的指示表显示为100,几秒钟后,沈本忠将在200米的高空模拟引擎故障让直升机安全降落。
现场:机舱内同期声 沈本忠:三二一,你看现在引擎指针下落,旋翼转速还是正常。
关闭引擎后,利用主旋翼的惯性保持飞行并完成降落。从地面拍摄画面可以看出,相比引擎启动时的正常降落,迫降时,直升机下坠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在接近地面几米的位置,飞行员通过操控,瞬间减慢下降速度,以最小的冲击安全降落。
记者:王晓:事后很多人问我,你怎么敢坐这架飞机,还体验迫降,万一出事故怎么办?我的回答是,第一,多年前的深入采访,让我对他的直升机和驾驶技术有信心,第二,这样的体验拍摄能够让观众对整件事情更加了解,让报道更加理性客观。其实这样的采访态度贯穿在生活连线全年的报道中,比如2015年11月发生在花园街的一场车祸,一名22岁的年轻女子在过马路时,被附近工地的渣土车碾压,命丧车轮下,当时有很多声音都说女孩子边过马路边玩手机是酿成惨剧的原因之一,但通过记者大量走访调查,最后到交警部门调查监控后发现,女孩过马路时并没有看手机,而这个客观的调查,也让事故的调查和善后得以在公正的舆论环境中进行。
新闻最大的魅力就是把新闻事件的蛛丝马迹告诉大家,过去的2015年,很多的蛛丝马迹,正是因为连线记者们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永不放弃的精神,才为观众们呈现出更多的真相和细节,2016年,我们已经在路上,生活连线将继续为观众们展示一个个更完整、更全面、更真实的新闻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