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乡村医生,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是背着药箱,走街串巷,还是由一条钢索穿到对面的山村,底下就是翻涌的水波和深幽的峡谷?201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多个文件,要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健康乡村的守望者,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有哪些“成长的烦恼呢”?生活超视一起来关注。
乡村医生:蒋益平,62岁,年薪:3万多元。前黄镇祝庄村卫生室
乡村医生 蒋益平:上面156,下面82 基本上正常的 按时吃药!少吸烟 少喝酒 盐少吃 经常要锻炼!…你吃高血压药没?
村民:我不吃药,我一直吃的糖尿病药。
乡村医生 蒋益平:糖尿病关键是糖不要吃,现在的西瓜是绝对不能吃的。
乡村医生 蒋益平:多运动
村民:我不出去运动。一到晚上,我就到上面不动了
村民:她(老伴)打呼厉害的
乡村医生 蒋益平:所以人会胖的,打呼的话,到一定年纪会打呼的。
62岁的蒋益平在基层卫生所干了44年,他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医生,这么多年来,对于自己“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他随口就能报出名字,去年呢,他办完了退休手续,但却还是没从岗位上退下来。
乡村医生 蒋益平:总共是29个村民小组 人数是2600左右 其中高血压患者是599个 糖尿病患者是81个 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是501个…退休 想歇歇了 你说不累吧 也有点累的。虽说是基层乡村医生,起不了大作用 但是有一定的基础 …暂时还不能歇
蒋益平准备再干个四五年,等有人接手了,再真正退休,含饴弄孙。而在基层卫生所,最缺的就是人。
大学生村医:朱玉红,31岁,年薪:5万多。前黄镇杨桥村卫生室
朱玉红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她没有像同学们一样,到大城市和大医院去工作,而是参加了大学生村医的考试,成为了一名基层卫生所的村医,相比于自己的同学们,朱玉红认为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
大学生村医 朱玉红:这个工作压力小一点 因为工作人员少 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然后医患关系也不紧张…而且不管做什么 就算去大的医院 你也是从最小的事情做起 基层这一块最能锻炼人 医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尽管武进区卫计局连续两年组织了大学生村医考试,但像朱玉红这样心甘情愿来工作的并不多。一个村卫生所,两三名村医,往往要服务几个村民小组,上千位村民,除了日常的工作,每个季度,还要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工作自然辛苦,好在村民们还比较支持和信任他们,这也算是唯一的宽慰了。
村民:医院里去起码要一百五六十元 有时候他们会赶到我家来 我还说 你们怎么来了 我不会走啦(玩笑)…我们方便了 量一下 好坏就知道了
村民:现在的医药卫生确实是好的 以前都不能比的 以前还要出诊费 还有什么我搞不清了 总之 一句话 开门看医生就是要钱 现在出诊费什么没有 经常下来。
前黄镇卫生院初保办主任 汪宏:年纪都到七十多岁了,还是退不掉 医院考虑到年纪大 自身的身体状况 还有一个工作的安全问题 准备把他们退下来 但是村上的村民听到这个情况 非常焦急 到镇政府反映。国家医改以后,公共卫生服务的出发点非常好 确实是为老百姓切身利益考虑,但是村医就那么多 而且专业性基础还是相对薄弱 现在虽然有了大学生村医了 但还是不够。
村医最大的尴尬就是“青黄不接”,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不高等问题,人员流失严重,白发村医往往“退而不休”;加之晋升通道不畅,发展前途渺茫,这一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日益减少。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办公室在2015年3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间明确提出,通过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除了向国家“要钱”,武进区卫计局也做了不少努力,去年年底,就在全区4个点开展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武进区卫计局初保办副主任 贺璞:我们这次的签约政策也是充分考虑了我们老百姓的不同的健康需求 所以设置了 包括免费包 健康服务包 慢性病管理服务包 那么正常收费是三四百 但是老百姓 你像健康管理包 老百姓只要付出100元 开展以后,对全区的乡村医生的收入待遇是有所裨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考虑通过考核以后 发放一定的奖金
另一方面,武进区卫计局也在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吸引应届或者是往届的医学院毕业生,加强继续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整体学历层次,从而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
武进区卫计局初保办副主任 贺璞:推动村级卫生的服务从基本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同时也是推进我们乡村医生来建立一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工资制度,区里也是考虑把大学生村医工程作为一个长期的农村卫生队伍培养的工作来实施。
64.9万个村卫生室,138.1万名乡村医生,这是我国农村医疗体系的“基石”,也是国家医疗预防保障体系的“神经末梢”。目前从国家到基层,都在想方设法的为乡村医生继续送上“定心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用双脚丈量着担当与责任,用双手保护农村健康的“守望者”不再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