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收原本在10月底就已经开始,但因为阴雨天气,抢收的时间却被推后了,而在田间地头走一圈,除了机械之外,务农的都是老年人,不知不觉之间,似乎这秋收冬耕与年轻人已经没有了关系。
同期声: 农户 陆甫泽:70岁了。(家里孩子不帮着做做?)小孩不会帮着做,虽然这个是轻工活,也用不着小孩帮忙,他们也不会种田,一个么上班,第二个么年纪轻的人基本上没工夫到田里来。
农户 陆志德:一个是田少,也不需要他们帮忙,自己基本上弄得了,另外一个经济上来算,忙忙碌碌一年只能弄点吃吃,现在社会节奏快了,年纪轻的人都要去上班,多弄点钞票。
前黄镇农场村的这个村民小组共有四十多户人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点耕地,但在水稻抢收现场,忙碌的都是老年人,农户陆志德、陆甫泽也身处其中。陆志德今年73岁,陆甫泽也有70岁了,夏种稻、冬播麦,从没指望过子女帮忙。
同期声:农户 陆甫泽:年纪大的想法是自己剩点吃吃,自己种种
农户 陆志德:你真的做不动了…年轻的说我们不种,荒下来,我们也不会种
传统的农村老人,喜欢通过田间劳作来体现自己的剩余价值,在他们看来,农民就不能少了土地,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于又脏又累的农业,年轻人更愿意投入到干净而且收益也高的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农村“后继无人”的尴尬开始出现。
同期声:农户 陆甫泽:总归觉得吃力的,事实上也不会做那么久了,再做个四五年也不怎么会种了。
农户 陆志德:政府也在想办法,特别是现在老龄化,后面没有劳力,现在放开计划生育也是方法。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老人基数也在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老年人已经达到1.34亿,再过20年,还将增加到2.4亿或2.6亿人,一些农村老年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剩余价值,会耕作部分土地,但也仅仅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层面上,而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一辈又不愿接手,这些肥沃的耕地以后该何去何从呢?
同期声:农户 陆志德:后继总归有人的,可以土地流转,
农户 陆甫泽:种田只会走集体种田那条路,和国外那种农场那样走。…自己不弄,小孩也不弄的话么就包给专业户做。
陆志德和陆甫泽的想法跟现在大部分农村老人的思想契合,而事实上,这种土地集中流转的方式已经在我区实行。
现场:常州某农机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郭飞:这个就是比较简单,不用人来抄,那时候要人工掏袋,现在都是输送机走,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几万斤稻弄好了
庞大的烘干机摆在合作社的中间,这台机器一次至少可以烘干一万多斤水稻,在今年这个多雨的秋收季,真可谓是“救星”,附近的村民也会把抢收回来的水稻送到合作社烘干,使稻子达到国家的收购标准。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的郭飞种了二十多年地,在2009年时,他和两位友人共同成了这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帮助周边的农民种植收割。在他看来,这种种植管理的模式将是未来我区农业的出路。
同期声:常州某农机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郭飞:我往下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种田了,现在你到田里去,都是50岁以上,甚至于要60岁以上的人。剩点自己口粮田,多余的田都流转给我们,
除了这个合作社之外,郭飞还有自己的家庭农场,近700多亩的耕地,主产水稻和小麦,这些耕地比较分散,近的在前黄、雪堰两镇,远的则在宜兴市,是由农户以平均500—8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他的,而家庭农场一年的收入也有十多万。
同期声:常州某农机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郭飞:我们是薄利多销的,多种点可以有点利润。…这个模式就是容易管理,我们从种到收都可以全程机械化,你散户的话你也弄不来。政府比较重视,他们也经常出台扶持我们的政策,产量是逐步提高的。(今年这样)抢收的话我们一条龙下来可以用烘干机,可以有计划的进行。
目前呢,我区共有49个类似的农机合作社,承包土地量从几百亩到上万亩,农业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了新的格局,而政府、民间投资农业并驾齐驱,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稳定了粮食生产。以今年为例,我区小麦种植面积为13.03万亩,水稻种植总面积为10.3万亩,耕作经营方式也进一步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
同期声:武进区农业局农技推广站 站长 李宇光:我们的(资源)普遍都流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传统的种植业一直在压缩,现在我们武进大部分的水稻田都沦为口粮田,剩下的不是流转出去就是转租给大户,以后的话,趋势肯定是流转向大户,我们对大户的补贴比较大。合作社拥有的规模和器具也比较齐全。
尽管土地集中流转已经成为趋势,但即便如此,还是需要一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因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经营理念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仅靠传统的农民,将难以承担起这个重任。
同期声:常州某农机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郭飞:现在种田很难,怎么提高种田的附加值,要从品牌走,如果更多年轻人加入的话,会有更多的活力。种田现在要懂经济头脑 有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就是把田怎样种好 怎么种规范 经济头脑是怎么把我们的稻米销出去。
工业的发展压缩了农业的空间,但“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活自然离不开粮食。面对“年纪大的种不了,年纪轻的不愿种”这样的尴尬,农业结构的调整已成必然,可调整之后呢?还是需要新鲜血液的输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发展的大舞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