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样化的饮食中,面条最为素净,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又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在多雨的季节,《生活连线》正在推出“舌尖上的面条”系列报道,寻找常武地区让食客惦念的特色面馆,用一碗热腾腾的面驱走冬日的阴冷潮湿。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艰辛。清晨五点半,青城面馆已经亮起了灯。一百个黄灿灿的煎蛋,预示着忙碌的一天又要开始了。(父亲准备)五点四十五分,第一位食客登门,一碗热腾腾的面,给一上午的劳作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食客:一周一次或者两次 ,不要青椒和榨菜。
食客:红烧肉丝面我要加鸡蛋吧,鸡蛋先烧了放一边,然后再开一个锅烧菜。早饭要吃饱,吃碗白粥有力气哒。
食客:对自己的口味。我这个和别人两样了,我这全部是蛋清炒的,我不吃蛋黄。
六点钟,天色已亮,青城面馆开始热闹起来,络绎不绝的客人让虞丽君一家没有半刻停歇。虞丽君是新店的负责人,也是掌勺的大厨。新店虽然只开了一年多,但来吃面的绝大部分已是熟客,对于每个食客的喜好,细心的店家都一一满足。
虞丽君的老公 陆伟红:一个月会来很多次的话,他喜欢吃什么,或者要加什么素菜,或者不加糖,或者多加什么,我都有点印象。
【现场】你说我说坏话没有,加块大排绝对值得,我跟你说。
虞丽君的老公 陆伟红: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和客户开开玩笑,调侃一下,大家都比较开心,气氛比较好。
青城面馆的老店位于遥观镇东村青城桥附近。说是店面,其实只是几间平房,没有任何招牌,但每天却是食客不断。63岁的王兰珍是虞丽君的婆婆,也是青城面馆的创始人。十多年间,面店的一切,她都是精挑细选。对她来说,每一碗面暖的都是儿女的心。
虞丽君:我上班是不管的,但是我只知道一个原则,就是他们做事情非常的考究,进货的材料、制作工艺都很考究。吃的东西就跟我们家里面一样的,第一要干净第二要卫生 。
二十多味中草药、上等生抽和大骨头的精华,在红汤中完美呈现。白汤也毫不逊色,十斤的大骨头熬上一夜,汤色清澈味道浓郁。青城面馆的特色是现烧,各类时蔬讲究的是新鲜。
虞丽君:选料本来要选最新鲜的。我炒菜的时候就想,不可能每一碗都赚钱,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他吃的好总归会再来。
虞丽君原来有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公婆年纪大了,全家人不得不考虑面馆的去留。想到自家的包子曾经享誉遥观,却因为人手问题不得不放弃,虞丽君决定辞职回家。这赶鸭子上架的仓促,随着时间也历练为成长。
虞丽君:去年看到遥观街上面馆一下关了两三家。我脑袋里想这就是一个商机,我家本身有这个基础条件在。一开始开起来,人家肯定说没有你妈妈烧的好吃,肯定有这样的话出来,我说我不管,我不做第一做第二。
虞丽君夫妻的朋友:我这个真是吃面交出来的朋友,有的时候十几天不要付面钱,有的时候要付十几碗。原来他们做的包子也好吃的,后来不做的,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可惜,如果他们不做面了,肯定也是可惜。
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虽然虞丽君不能复制婆婆的味道,但她深得婆婆的“心传”:美味的瞬间都是用心创造,这才是妈妈的味道。店内供用的一切,都坚持现烧现卖的原则。
【现场】你们两个全加鸡蛋,一碗白汤一碗拌面。你的红汤等一等啊。
起猛火,肉丝、木耳、蘑菇、青菜一并煸炒至香。菜肴下锅的瞬间,面条也下入急滚的水中。一边香味喷鼻,一边劲道爽滑。现炒的浇头盖在热腾腾的面条上,一碗青城面出炉。嚼上一口拌菜的细面,再喝上一口浓郁的面汤,那滋味,岂是美妙两字可以形容。
基本每个早市,要卖出200碗左右的量。量最多的时候,面馆一天要用到一百二三十斤的面,差不多是近400碗的量。这一碗碗的浇头都靠虞丽君双手打造,一天下来,手臂的酸痛可想而知。相比之下,用大锅事先烧好浇头供客人选择,要轻松的多。但虞丽君始终记得,开了十多年的青城面馆,靠的是什么才留得食客的心。
虞丽君:一碗面八块钱,客人也要想的,你八块钱能给我吃多少东西。我毕竟是年轻嘛,也看到人家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像餐饮店做的好,大部分环境要好,味道要好,没有什么先法的。进料、工艺一定要先做好,后面才能做好。
虞丽君的老公 陆伟红:不是说一碗面要赚多少,我们要跑量,面卖的多,我们就赚的多。到外面来的话,我爸妈年纪大了,我们能把它延续了吗。
汤料的秘方,上好的食材,新鲜的浇头,坚持青城面的特色,夫妻俩把新店开的红红火火。如出一辙的两家店相差不远,却丝毫没有分流客源,有的客人甚至从常州、无锡、宜兴赶过来,吃上一碗青城面,估计大伙追求的,是留在味蕾记忆中的那一份温暖的味道。
虞丽君夫妻的青城面馆,已不再是简单的谋生,而是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勤劳、坚守,以及做人做生意的信念,这就是所谓的“心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