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时曾学过的一篇课文《项链》,主要讲的是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因为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晚会,在项链的照耀下,她在晚会上出尽了风头。不幸的是,项链丢失了。玛蒂尔德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然而,十年后,她才从项链的主人那里知道,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近日,作家毕飞宇再次解读这篇《项链》,给出了不一样的读后感,让大家再次对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理解是否该有标准答案展开了讨论。
近日,作家毕飞宇在《钟山》杂志撰文,重新解读了经典课文——莫泊桑的《项链》,文章中写到,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家庭,对社会的基础性价值——也就是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一点也不复杂,那就是“借东西要还”。这不是哲学的理念,而是生命的实践。在践约这一点上,路瓦赛先生和他的太太马蒂尔德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青年作家 张羊羊:从一个作家来解读一个作家的话,本身有一种接近点,西方契约精神,它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体制价值观的比较重要的部分。
青年作家张羊羊谈及对于阅读的感悟,他认为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不同的阅读心境下,所解读领悟出的思想意境可以是大相径庭的。
青年作家 张羊羊:很多读者可能解读出来的东西,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本身也未必能够想得到,对我来说,我有一种幸福感,很多细节可能根据个人的感受,有个人很多的想法,我发觉我每年都会从《小王子》这本书里面学到很多很多,吸收到很多所谓的营养吧,也引起我更多地思考一些东西。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姜华忠:经典文章,它的经典就在于常读常新,如果说那一篇文章或者说一篇小说,只有一个主题,那它不会有生命力。不同的人,他的阅历,他的认知水平,他的审美情趣,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对文章的解读,应该是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省前中国际分校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姜华忠表示,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项链》的解读一般是从批判虚荣心引申到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批判,而对于毕飞宇分析的新观点,他个人也是非常赞同的。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姜华忠:文章中所宣扬的那种契约精神,也就是他所讲到的,忠诚,责任心,耐心,等等,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这个对于我们中学教学来讲,应该是可以很好地借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项链》新解引热议:阅读理解该定标准答案吗?
毕飞宇对于《项链》一文的重新解读,也引起了大家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一方面是创新的思维和不同角度的解读,另一方面是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的答案往往都被固定在一个参考答案的范围内,对此,又该如何平衡呢?
大学生:阅读理解肯定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理解出来的,这个答案只能说是大部分出卷老师的想法,我们做题目只能根据老师的想法越接近越好。
大学生:语文嘛,我觉得每个人对题目或者文章有自己的看法,没必要完全按标准答案,我觉得差不多有那个意思就行了,而且不一定说你理解的就是错的
大学生:老师平常上课也教给你遇到某一项特定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特定的方法来回答,这样得分比较高,有些想法,如果是平常的话说不定能提出来,但是考试的时候应该都不会写出来了。
对此,姜华忠老师表示,不可否认,现行教育体制下,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居多。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姜华忠:命题老师考虑到高考的选拔功能,在阅读理解方面,肯定是在命题的时候,他的思维角度相对来说要加以适当的控制,不可能给这一个答案太多的选择。
青年作家 张羊羊:为了面对考试的话,我觉得还是以传统的模式去做好这份答卷就行了,这对自己也是一种负责任,你有很多新型的想法的话,平时也可以几个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一下,我觉得也是一种新的认识。
那么,如何在应对考试和个性化的思考解读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呢?姜华忠老师认为,学生要养成一种大阅读的习惯,培养自己对于不同类型文章的分析解读能力,这也会给自己的写作带来益处。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姜华忠:其实文章写得好的同学,往往是读书非常多的同学,尤其是在立意以及构思方面,他可能会出彩,再功利一点讲,在高考作文中,他可能会获得高分。
连线微评:不妨以“海纳百川”之心对待阅读理解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语文阅读理解是否该有统一的参考答案,我想电视机前的观众,您的心里也有一番感悟和思考吧。我个人认为,语文本就是个意蕴丰富的学科,不像数理化那么严谨缜密,非得算出一个精确的标准答案。所以,不妨试试以“海纳百川”之心,给语文阅读理解注入更多开放性元素,让学生的个性解读得到释放,让学生自主地读,独特地悟,才能发现语文是灵动的。 |